我自己不抽烟,这个味道一直习惯不起来,也没有打算去习惯,所以没有办法理解这个“瘾”是怎么一回事。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说到了烟草的起源,很有意思。
印第安人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草丛,草丛里面有很多的蚊虫,这里的蚊虫可比我们现在夏天的小蚊子厉害的多。为了在打猎、行走的时候免受叮咬之苦,他们发现燃烧一种植物的叶子散发出的烟雾对于驱虫很有用。在这个过程当中,烧着烧着可能会灭,于是就时不时去吸一下保持烟草的燃烧。这个动作很合理啊,不过不断重复之后,就形成了对这种烟草气味的依赖性和某种快感。即使不在丛林里,也有一种“瘾”驱使他们去吸这种烟草。
“吸”烟草这个动作本来是为了完成某个特定目的而采纳的一种手段,但是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具备了某种独立性。一般而言,有目的才有手段,但如果目的不存在,手段就慢慢喧宾夺主,本身变成了目的。
这样的情况实在太多,就拿考试来说,本来是为了检验孩子学习的程度,为了筛选出优秀的人才。之后这个手段却慢慢变成了学习的目的,为了拿高分,老师的考核也是分数线,学校的好坏也是以这个为依据。“应试教育”这个次也是这样的手段喧宾夺主之后的产生的。
自己当初接触得到的时候,也是非常兴奋,恨不得把所有的专栏都订了,看到别人每天学习5,6个小时,累积时间几千小时,自己也开足马力去学。想想自己当初的目的是被人兜售了知识的焦虑吗?还是自己真正想要学“到”一些东西,如果是为了学到,那这么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手段跟目的不是背道而驰吗?这其实就是被【得到】app驯化了。胡适先生当初的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有了这样的意识之后开始反驯化,每天限制专栏学习数在三篇,对自己最有效,再有感兴趣的排期往后。限制有时候反而是一种自由。
【下一步行动】
你在使用工具的时候,工具也在驯化你。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到,表面上是人类驯服了小麦,实际上是小麦驯服了人,它借助于人,让它的基因在地球上不断扩大版图。
你在使用手机,使用微信,使用抖音这些工具的时候,你驯化了它们吗?还是反过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