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达反叛
孟达在早年刘备在世时,犯过严重的政治错误,他知道求饶无望,索性就投奔了曹魏。曹丕重用了孟达,并利用他的私人军队,让他镇守蜀魏两国之间的要道。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前后,孟达在魏国的日子不好过了,于是,孟达通过一些渠道联系上了诸葛亮。诸葛亮大喜,为了让孟达能够放下心来,诸葛亮还请蜀汉的前朝重臣李严也给孟达写信。李严是孟达的老相识,又与诸葛亮一同接受了刘备的托孤重任,所以他说话还是很有分量的。
没想到,诸葛亮却在孟达摩拳擦掌之际,故意把他要反叛的消息泄露给了魏国。魏国方面司马懿早对孟达不放心,马上出兵来围捕孟达。更奇怪的是,诸葛亮见死不救,任由孟达被围攻了十六天之后败亡。
蜀汉的主客矛盾
刘备和他手下的兄弟们,几乎没有蜀川人士,仅凭冒险而占据了原本属于刘璋的西蜀,当然是客人,又被称作新人。刘璋留下了大量的旧臣,这些人多半都是蜀中的世家大族,在当地树大根深,属于蜀中的主人,又被称作旧人。
刘备启用旧人,就能统治蜀川;不用新人制衡旧人,就无法驾驭蜀川。
诸葛亮是新人的领袖,李严是旧人的领袖。李严显然有更多的想法,他在诸葛亮筹划北伐之际,分兵驻屯到江州(今天的重庆),在这里发展起庞大的势力。
诸葛亮利用孟达回归这个事情,让李严给孟达写信。李严想到孟达有可能回来相助压制诸葛亮,就放松了警惕,接受了诸葛亮的调遣,离开了重庆。一看调虎离山计终于成功了,诸葛亮马上再放出第二手,把孟达要反的消息透露给魏国,然后坐看孟达被灭掉;又过了两年多,诸葛亮料理了其他外围问题之后,把李严贬为庶人,终于完成了对于蜀汉的新人、旧人两大系统的整合。
士族和寒族的斗争
袁绍和曹操,分别是士族寒族的代表人物。
袁绍家族,号称四世三公,所谓三公,就是太师、太傅、太保,这是三个最尊贵的职衔,袁绍他们家四代以来都有人担任,袁家绝对是士族领袖。
曹操的出身非常可疑。曹操的爸爸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由于曹操的出身,袁绍之流完全看不上他,觉得他也是阉党。于是,曹操只有从平民那里取得支持,他在青州平了黄巾贼之后,将其收编为“青州兵”,这是曹操最重要的资本。
曹操有一句话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意思是虽然士族有德行,但在乱世里,只会器重有本事的人。
曹操以这样的观念,把士族与寒族的界限给打掉了,但曹丕没有支持自己对抗士族的力量,而且他还是篡位的,于是,他只能接受士族的建议搞“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在名义上是把人按照能力分成三六九等,来安排职务。但能力高低却是由士族来判断的。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就是士族势力的大回潮,垄断了高级职位。
诸葛亮为何七出岐山
因为必须北伐,否则,刘备这个统治集团的正当性就说不通了。
占领蜀地时打的是中兴汉室的旗号,不北伐的话,就得下课。但是,西蜀的士族不愿意不停地把蜀川的资源送上战场,所以诸葛亮又不得不打击士族。等到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的威望不够,北伐的事业注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