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致敬 抄袭 翻拍 恶搞 山寨
跳票半年的《绝地逃亡》,终于是赶着“国产片保护月”的东风,开幕暑期档。
无意评价背后的利益博弈及影片本身的成色水准,只是奔着“成龙回归功夫喜剧”的噱头,就已经打算为情怀买单了。
严格来讲《绝地逃亡》并不算是“致敬”,没有自己致敬自己的道理,但看着熟悉的成龙演绎着熟悉的桥段哈哈大笑,感慨看一次少一次的同时,也只能权当是致敬了。
模仿的好了那就叫致敬,模仿的不好只能算抄袭!
这是作为山寨大国的贵圈一直以来奉行的生态准则。不得不说是辛辣的讽刺,直接越过创新,而是以“模仿”为起点。但话说回来,这也是常态了,没看好莱坞都只会玩儿续集了吗?
致敬的形式有很多,《艺术家》之于默片的时代致敬、《港囧》之于港片的音乐致敬、《少林足球》之于李小龙的人物致敬、《人在囧途》之于《飞机、火车和汽车》的类型致敬、《疯狂的石头》之于《两杆大烟枪》的剧情致敬,不一而足。
每一代的艺术创作者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继续攀登的,从前辈的作品中吸取营养,成就伟大,因而“致敬”也就变的顺其自然,或画面、或音乐、甚至只是一句台词,在突如而来的熟悉感中,表达缅怀和敬意。
影视作品中的“致敬”其实并不好界定,“刻意采用(他人)之前作品中的相同要素来表示对其贡献的承认”仅仅是干巴巴的概念,放到具体作品中就显得模糊许多,但大致的意思是相同的:选取作品中的某一个片段,某一处桥段,郑重的表达敬意。
有时候这种致敬也会变的面目全非:《妈妈咪呀》为了向瑞典国宝乐队ABBA致敬,不仅完整的引用其作为配乐,甚至为了音乐生生的造出剧情,这就显得荒谬了。
《人在囧途》《夏洛特烦恼》在上映之初,被指抄袭《飞机、火车和汽车》和《佩姬要出嫁》,网友的口水讨伐指责铺天盖地而来,靠着票房和口碑炸裂,这种声音才没有成为主流。
这就涉及到度的问题,和原作大面积的“雷同”,显然失去了致敬的本意。《飞机、火车和汽车》毕竟是20多年前的老古董,指责不算激烈,要不是另一部《预产期》晚了五个月才上映,《人在囧途》指不定就被汪洋大海的“人民战争”撕碎了。
不过说到另一部《汽车人总动员》,那可就是惹了众怒了,不仅海报上动手脚把“人”遮住混淆视听,被网友扒出来的时候,导演还死不承认。这也叫罢了,原原本本的照着《汽车总动员》抄了一把,结果抄出个奇烂无比的剧情,有充分的理由怀疑导演小时候是不是经常挂科了。
致敬和抄袭也算是“一母同胞”,只不过一个积极向上的,一个就是恶臭腐烂的,尤其是版权意识越发强的当下,抄袭越来越不被容忍。所以还有另一个说法:
抄袭上了“版权拍照”后,那就是翻拍,否则就只能当成黑户被追着打了。
至于翻拍,经典的有很多,单说影响力,《无间道》和《无间道风云》算是最星光熠熠的了,虽然经过翻拍,但两部作品各自的迷人魅力却是难分伯仲,这就是翻拍出经典的道理了。
致敬的对象多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因而致敬是很庄严肃穆的事情。但有时候类型和剧情需要,调侃一下也无伤大雅,喜剧幽默式的化用也显得妙趣横生。但若是像什么《越光宝盒》之流的,多少就有点恶俗了,十年前如雨后春笋冒出来的一大批拼凑式下三路恶搞电影,着实带坏了一阵风气。
如果能恶搞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那样的水平,怎么着也是“胜造七级浮屠”的事:或者走《惊声尖笑》路线的系列作品,也算是小小的功德圆满。
最后说说山寨。
我国作为曾经的山寨大国,也是火了一阵子,从软件到手机,甚至明星都能山寨,某鹅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外国也是有山寨的,就拿电影来说,有专门做山寨的电影公司,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比较出名的就是《环太平洋》和《环大西洋》,前者是华纳出的,后者是The Asylum出的,一个是投资上亿的精良特效大制作,一个是草台班子搞出来的“五毛特效”。
两部电影的剧情相似度极高,《环大西洋》能活下来的唯一原因,是它比正品行货《环太平洋》早了三天上映,收一些好奇心强的人或者对两部电影区分不清的人的门票钱;美国电影大片制作流程繁复,时间把控严格,宣传力度,而且会提前一年多定下档期,这就给了The Asylum这类山寨公司操作空间。
这种行为完全就是“借东风”“砸场子”,但由于收到法律保护,已经大片制作中的限制,也没法杜绝。
“致敬”本身是褒义词,广义上涵盖范围很大,但也因为商业原因,往往最后就变成了抄袭、恶搞、山寨,与初衷背道而驰,甚至刚开始就打的一些“歪主意”。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智取威虎山》这样诚意满满的作品,而不是《澳门风云》这种东拼西凑妄图彻底将香港电影消费殆尽的大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