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一篇两年前的旧文, 庆祝即将来的教师节 署我的笔名吧:北野
一入九月, 朋友圈里庆祝教师节的帖子就会逐渐多起来。到时候我就不凑热闹了。
一个做老师的好朋友有感于教师地位日渐下降, 在朋友圈里发表评说, "被踩进泥地里的教师尊严,在经历了一个小小的高峰之后,在'笑贫不笑娼'的社会洪流下,再一次慢慢的重新倒在泥地里。"
无意中, 这番话提醒了我的求学生涯, 也提醒了我记忆中那些人,那些从不曾在泥地里爬起的卑微而可敬的农村老师们。
我的家乡在晋北一个小山村。那里历来是游牧民族和民族拉锯的战场。(做个广告:你如果听到诸如昭君出塞, 匈奴, 杨家将, 辽宋, 之类话题, 尽管往我们那里想。保准没错)。
多民族长期杂居的结果是当地民风极为强悍(通俗的说法就是用拳头说话)。早些年大街上经常会看见一言不合就动手的场景。这些年估计文明些。不过我一直不能适应这种民风(拳头和胆量都需要锻炼。汗)。扯远了,拽回来:
小学里,对我有深刻影响的是一位姓李的女老师。
当年的李老师是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 代课老师, 估计也就高中刚毕业。
印象中小李老师对付我们这些三年级学生很有一套。首先规定早上到学校必须洗脸(没错, 是洗脸!), 而且有班干部在教室门口检查。不合格要回家返工。我就被迫返工过几次(汗!)。
小李老师另一项规定是念课文要用普通话(朔普--朔县普通话:-))。否则要用尺子打手心!
那个年代的学校没有现在那根"指挥棒", 教学内容比较简单, 而且没有太多压力。学生就有极多空余时间。为了不让这些孩子跑出去瞎闹, 如何在学校打发这些空余时间, 就成了老师的一大任务。
小李老师的招数是: 组织学生排演节目! 好在那个年代讲究群众参与政治运动, 剧本是现成的, 而且大多是关于阶级斗争, 革命先烈等等等。
大家都不亦乐乎。家长也高兴: 好歹给平淡枯燥的生活添点色彩。排节目对我的直接影响就是, (革命者)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打。所以我后来就不怕父母打(再打也不跑!)。一个间接影响是:居然有人说我有表演天赋! 真是天晓的。
可惜小李老师只教了我们一年就离开了。听说她原来就是当领导的亲戚推荐"走后门"来的。学期末, 亲戚工作调动, 她也随着离开了。
多年后, 上大学的我曾去看望过小李老师。经过多年的努力, 彼时的小李老师已经是一名有编制的"公办"老师了。小李老师确实是人才。可见"走后门"来的也不全是无能之辈。古人说"举贤不避亲"还是有道理的。
还有一位老师虽然没有教过我, 但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之所以印象深不是因为别的, 是因为他的爱情故事和最终的不幸结局。
其实那时候五年级的我们并不懂得这些风花雪月。只是经常看到"民办"老师杨和一个代课老师小姑娘经常在一起并排走, 谈笑风生,很高兴的样子。
很快, 村子里开始传说, 两个老师"搞对象"了。又很快, 村人传说, 小姑娘的父母表示反对。
"女儿是留着给我们养老的。不能嫁给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
财产和地位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恰当地发挥着亘古未变的作用。他俩不再并排走, 相继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
后来听说, 经过多年的困苦, 这位杨老师终于找了对象, 结婚了。妻子是用妹妹"换"来的。没错, 是换来的。勇敢而富有牺牲精神的妹妹嫁给了杨老师的大舅哥--新婚妻子的哥哥。
在我想象中, 杨老师的妻子一定也是同样的勇敢, 同样的富有牺牲精神。只是这其中的悲壮色彩, 这一切的一切, 令人无比感慨。
30多年过去了, 随着改开的进行, 我那些小学老师大多退出了教师行列。大多数回归自己农民的本色。
随着时代的进步, 相信他们的生活都有所改善吧。我打心底里祝愿他们身体健康, 生活幸福。
教师节快乐!
中秋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