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你可以轻易接受“人生在世,永远不该演戏作假”这句话,并奉为经典,但却不大可能在知道这句话是旁观者用来评述无辜受害者的时候接受它,即使该评述者真的只是直率的表白自己的感受。故事主人公作为该句的忠实簇拥,大概一生也始终努力的去践行这句话,坦诚固然很好,可是主人公默尔索坦诚的可怕。
默尔索他既不是太无情冷漠的道德败类,也不是被追捧的情感超脱者,从全文透露细节来看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沉静无害的小职员,他的淡漠与对道德规则的漠视不是愤世嫉俗者对世界的嘲讽,而是带有点被社会残酷现实挤压的自我安慰“人们永远也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而我在这里的生活并不使我厌烦。”没有特别多的精神寄托,但是又要做一个坦诚的人,便忠于生理欲望,所以就算有母亲亡故这一在俗世非常重要的丧葬活动,他也保持不做作不装逼有啥就是啥的好习惯,选择遵循自己当时的身体状况,没表现那么难过,草草结束葬礼,回家和女朋友约pao,为后续的入狱被判死刑埋下悲剧伏笔。最后他又不负作者期望选择耿直到底,茫然又冷漠的看着庭审者为他添上一道又一道道德罪行,最终荣誉的被判死刑,这个人能为自己理念而死,其实也挺厉害的。
我们练习阅读理解,总需要考虑文章前后文和故事大环境,这是将事物带入现实来思考它是否合理,有无存在的意义,说是理解题其实是判断正误题。虽然世界造物的存在有它自己特有的客观意义而不需要主观的人强行赋予,虽然时代不同人的观念也会很机智的随时改变,客观存在不分对错只有适合与否,但我们仍然要考虑人情,考虑习惯,即使它们的存在前后矛盾,因为它们不仅是要求,更多的是社会人的人身安全保障,把关由人受物体影响经自己加工所生产出的情感思想。然而人造物总不能十全十美,天造物也相同,我们所创的道德模范只能保护大部分忽略掉小部分,用客观的话来说它不是道貌岸然封建思想理解不能,而是死角和限制。
从没有绝对无辜的人,也没有绝对的正确。随手一翻评论,多是对主人公边缘人性格的推崇,大概部分读者被世俗道德压抑的太久,在望不见出口的社会里终于找到了这么一个太坦诚而悲剧结尾但同时可以用来光明正大同情他的角色,借默尔索来宣泄自己被束缚从而不满的情绪。不过不少人也只能嘴炮的在键盘上乱说两句而不敢放手,放手这样的社会不仅需要勇气也得客服生理上的障碍,可人的却是群居动物,没有社会所给予的安全感庇护只能被自己的恐惧吞噬殆尽。讽刺真是有双面性。
所幸万物都会自我修复,社会机器也不例外,在思想贫瘠百恶横行时宣扬人文和道德修养,在情感泛滥成灾时就需要浇浇冷水适当放出些新思想来修补之前的矫枉过正,然后社会继续运转如常,排除渣滓和掉队者,像往常那样,驶向不为人知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