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秋冬至,天气寒冷,是不是食欲大增呀,周围的朋友是不是看起来都有一些变胖?别以为人家真的变壮哦,也许人家的只是穿的多!!大家都在悄悄的练瑜伽,你还在等什么呢,快来瑜伽馆,脱下厚重的外套,开始你的瑜伽之行吧!!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诉,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鱼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黄帝内经》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在华夏二十四节气当中,冬至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冬至一候的时节,阴气极盛,因此土中的蚯蚓蜷缩着身体;古人认为糜鹿的角向后生长,因而主阴,到冬至二候的时节,糜鹿会感到阴气稍褪而解角;到了冬至三候的时候,阳气初生,于是此时山中的泉水就可以温热、流动起来了。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冬至一阳生”。
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解释,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会慢慢向北回归线转移。因此,此节气虽然阴盛阳衰,但也是阴阳二气自然转化的时期:阴气至此盛极而衰,阳气由始初生萌发。
宋代诗人朱淑真在《冬至》中也有"阴伏阳升"描述。
冬至时节,阴极而生阳,也正是人体阴阳二气相交的关键时刻。因此,在养生学上,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许多人体上存留着的老毛病在这一时期的发病率相当高,例如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关节类疾病、感冒、冻伤……心脏病和高血压病患者往往病情加重,中风者增多……为预防疾病发生并促进身心健康,中医认为,此时最需要安息静养,适当滋补。
《黄帝内经》上有记载: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诉,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鱼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瘘厥,奉生者少。"
从冬至开始,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即将开启,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在此期间的养生应以“冬藏”为大原则,以保证生命活动顺遂时令,适应自然界发生的变化(很多动物选择"冬眠"也反应了这一自然规律)。
冬季保养,一切都应注意敛阳护阴,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收养好阳气。人体中的阳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冬至时节,“阳气始升”,对阳气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是滋养身心健康的关键。
同为古老东方智慧的印度瑜伽,在保持身心健康的理念上,与中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比方说,很多女性一到冬季,手脚就冰凉,中医认为,由于手足的神经末梢距离心脏比较远,天气寒冷造成血管收缩,血液供给不足,导致手脚冰冷,而瑜伽体式的练习,常常强调对深入呼吸和血液循环的促进效果,从而改善这种状况,达到温暖手脚的效果。
除了对血液循环和深入呼吸的强调,瑜伽的习练还讲究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修炼哲学,并能带来愉悦安宁、积极向上的情绪,因此非常适合作为“冬藏”养生的项目坚持下来。在冬至日前后,如果顺应节气的变化而对自己的瑜伽习练做出一些调整,哪怕只是细节上的一点点,也能对精进和养生带来很大的裨益。
重点来了!!!在瑜伽的众多体式中,最适合为御寒养生做准备的是能够提升身体热量和活力的后弯体式。后弯体式使得脊柱前侧得到拉伸,血液循环更加顺畅。由于能使经过充氧的血液循环全身,后弯体式中的扩胸动作可以强化肺部,使呼吸更加深入,并锻炼、改善脊柱和背部肌肉,使脊柱更加年轻,增强习练者的体力和活力。
后弯体式还是强有力的情绪治疗者,对于处理失落和沮丧情绪很有帮助,因此它还有很好的抗抑郁效果。随着练习的深入,习练者会发现自己的迟钝和沮丧情绪逐渐消失,并在身体后仰的过程中,感受到勇气、意志力,以及精神力量的增强。骆驼式、上犬式、弓式和上轮式,这几种后弯体式,都能够明显提升身体的热量,适合在深冬季节加强深入练习,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
如果在一组序列里有比较多的后弯体式,那么这样的序列就算得上是一个提升活力的体式序列了,它会让习练者的身体自然地产生一定热量。在严寒的季节里,我们需要在习练中将热量保持于整个序列的始终,而一旦中途冷却下来,再进行提升热量和活力的体式就不合适了,难度有所加大不说,更加容易造成对肌体的损伤。
除了后弯体式,站立体式和积极的扭转体式,可以在情绪上提升一个人的稳定感和力量感,也是能够提升热量的体式,可以在冬三月里着重习练。
此外,有几项冬季习练瑜伽的注意事项和大家分享:气候和天气,绝对是影响瑜伽体式习练的重要因素之一。冬至日前后的阴寒低温,是瑜伽习练者们应该着重注意防护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课前,可以自己多做一些灵活关节的动作,让我们的各个关节和骨节得到更多的热量去放松,以防止冬季练习中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