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并非是简单的从0到1的过程,而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开始的时候是量的积累,最后一个发明人完成质变。 在质变完成后,以后的工作又变成了量的改进,直到下一个重大的发明出现。因此,人们记住的不是起步早,最早想出点子的人,而是完成了质变的、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因此,发明的荣誉总是给予最后一个发明家。
——吴军《谷歌方法论》
谁是区块链的发明者?
很多人都知道谁是中本聪,但鲜有人知道谁是Scott。因为比特币的发明者是中本聪,于是人们就顺理成章的以为,区块链的发明者也是中本聪。即使在业内,一开始很多人都将区块链技术称为“比特币技术”,而“比特币”一词,才指的是中本聪发明的加密货币,笔者最初对此的认知也停留在这里。
后来,随着技术本身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认可,描述技术本身的“区块链”一词才被发掘出来,代替“比特币技术”,成为人们口中常用的词汇。
然而事实上,区块链的发明者并不是中本聪。
根据浙江大学互联网联合剑桥大学新兴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区块链生态深层解析报告——《分布式账本技术系统:一个概念框架》,最早的可辨认的“区块链”概念的出现可以追溯到Haber & Stornetta (1991) and Bayer et al. (1992),他们提出了在分散式系统里采用加密的哈希函数和默克尔树,用时间戳高效、安全地记录数据,并将加密的数据区块连接形成链。
也就是说,区块链的发明者并不是中本聪,而是Haber & Stornetta。
谁让区块链技术为人所知?
很多人说区块链技术被发明到现在,一直没有真正的大规模落地应用出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们认为区块链是在比特币被发明之后才被发明出来的。
然而他们忽略了比特币。
不错,比特币正是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个应用。也正是比特币的普及和大热,才让区块链技术为众人所知。所以一提到区块链,人们想起的第一个词就是比特币,想起的第一个人就是中本聪。因为他才是那个让区块链技术完成了质变的、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正如全世界都公认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开启了PC时代,苹果手机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全世界也都公认,是中本聪开启了区块链1.0时代。
中本聪的创新到底在哪里?
乔布斯在1994年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谈到了他对创造的理解:创造就是把东西连接起来。于是后来,他通过将触摸屏,多点触控,重力感应等十几种技术“连接”起来后,创造了高性能、用户体验良好的苹果手机。
这一过程同样适用于中本聪对比特币的发明,他的创造也是“连接”了区块链技术,工作量证明机制,UTXO型账本,P2P网络等多种技术的综合结果。其中,区块链技术通过多节点验证,51%规则提供了防篡改特性,工作量证明机制则提供了公平的激励方式,P2P网络则让点对点传输成为可能,UTXO型账本则使比特币能够用于支付和交易,交易时间戳则能够防止双花。虽然提供安全、防篡改特性的区块链技术是核心,但其它支撑技术也必不可少。
除了技术层面,比特币系统的设计理念也很有意思。在系统设计之初就具有一个很“西方”的理念,像美国宪法假设政客们都是自私自利的一样,比特币系统也假设任何一个节点都是自私自利的,为了获利会毫不犹豫作恶的,于是为了系统安全,就设计了所谓“51%规则”。即只有当全网51%的算力都认可一个结果时,这个结果才会被写入区块链。于是这使得任何小范围的作恶都是无效的,而想要掌控51%的算力,则需要极高的成本,会远高于作恶的获利,因此很自然的防止了作恶,也使得系统安全无比。此外,比特币系统中所用的激励手段——工作量证明机制,思路也像极了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它创造了一个这样的经济系统:当每个节点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时,整个系统达到帕累托最优,利益得以最大化。
再好的技术也可能被埋没
“区块链之父”Scott Stornetta就在采访中坦言,他和Haber在开发出了区块链技术后,仅限于把它用于电子文档的防篡改上,而没有想到和其它技术结合用于其它领域,于是创业一直没有得到成功,因此区块链技术在被发明后的近20年里,这项伟大的技术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比特币的出现。
因此,单单是发明了一项技术,没有好的想法,没有找的合适的应用场景,没有其它多种技术的支持,让其得到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是无法获得成功的。只有将多种技术结合,应用于合适的场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痛点,切实解决用户遇到的问题,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创造社会价值,才能真正在商业上获得成功,也才会被人们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