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9日,疑似梵高自杀所用的左轮手枪在巴黎拍卖。 手枪最终以约十六万两千五百欧元(约合129万人民币)价被一名私人收藏家竞拍购得。但此次竞拍活动也引发了外界的争议。负责照看梵高生前居所的梵高学生会发文谴责这一“将悲剧商业化”的行为。并称毫无证据显示这把手枪与梵高的死亡有关。1965年,一位农民在梵高自杀的田地见到了这把手枪。因检测显示这把手枪被埋在地下已有75年与梵高1890年的死亡时间相吻合。因此拍卖公司“艺术竞拍”坚称这正是梵高自杀时所用的手枪。
梵高和我们想象的不同,他并非一生都穷困潦倒。他1853年出生在荷兰,家境还不错,几个叔叔是当时最大画廊的大股东。梵高从10岁开始就画画,他喜欢画人,例如穿着棉袄拄着拐杖的老大爷、缩在阶梯上熟睡的老妇人等这些特别朴素的生活人物。而当时社会的主流是线条整齐、画面细腻逼真、表现贵族的生活的作品。因为梵高从小就不喜欢大众的风格,他画出来的画自然就不会受欢迎,所以当时家里人觉得梵高不适合当画家,而是让他去做画商,卖画。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因为梵高并不喜欢那些主流的宫廷贵族画作,结果得罪了客人,也丢了工作。而这是梵高第一次表现出他与众不同的追求。
离开画廊后,梵高通过家人的关系给他找了份牧师的工作,这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收入稳定,工作不忙不累。后来因为长时间和当地农民工人接触,被上司排挤,被迫离开了。
27岁梵高开始了自己的绘画生涯,在37岁离世前,他创作出了2000多幅作品。包括900多幅油画和1100多幅素描。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传达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梵高是表现主义的先驱,他用扭曲现实的方式,简单的来说他的情绪会影响到他观察的事物。他的代表作品《文森特的椅子烟斗》描绘的是一张偏黄的椅子,但是椅子的边缘可以看到蓝色的边框,这个边框就是因情绪而诞生的。梵高拥有比常人更强的情感感受能力,所以使用了更加表现自我的方式来描绘物体。
作品《房间》用鲜艳的色彩描摹了黄色的床脚,淡蓝色的墙壁和鲜红的被单。梵高曾经和弟弟的通信中表示,画这个房间的时候可以让自己的情感得到休息。在梵高的启发下后映像主义的艺术家只把客观物体当做表达艺术理念和情感的一种媒介。
1886年的冬天,梵高与高更在巴黎相遇了,当时他们跟印象派的画家们一起研究,并受到了日本浮世绘的影响。浮世绘是日本的风俗画,这种画的用色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现空间关系,运用鲜艳的颜色来表达画中的事物。高更和梵高都很喜欢浮世绘,梵高也临摹过好几幅浮世绘。他们因此得到了启发,也意识到色彩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梵高和高更的画,都有着各种明亮的黄色、红色、蓝色、黑色等元素交织在一起。这也是两人最初相互吸引的点。
1888年,梵高邀请高更到他所在的阿尔勒一起生活一起画画,而向日葵系列,就是梵高为了迎接高更到来,送给高更的礼物。其中有一幅叫做《十五朵向日葵》的画最为有名,直到现在,这幅画还是整个西方艺术界中最广为人知,也是最受欢迎的静物画。个黄色的背景墙,底下是一张棕色的桌子,桌子上是一个深黄色的陶土瓶子,瓶子里插放着15朵向日葵,每朵向日葵的大小形态和开放状态都不一样。那为什么画中的向日葵是15朵呢?有人说这15种不同形态的向日葵,是代表着从花蕾到盛放到凋谢的一生过程。不管怎么说,从画面可以看到,梵高运用了非常饱满的黄色去表现这象征着太阳的花朵。其中整个画面的黄色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
两人一起讨论着如何调色用色、讨论关于构图关于绘画的方方面面……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甚至还同进同出。可是这样的时间只持续了一个多月。慢慢的,两人发现彼此的创作心态有着巨大的差异。
梵高和高更两人的风格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一个高亢一个沉静,一个激烈一个苦闷。梵高更偏向于写生,不喜欢靠想象去画画,而高更是偏向于表达象征性的风格。
同样是画咖啡馆,梵高喜欢喜欢从街道上取景,画面上是狭长的街道,街道上的一边有一间明黄色的咖啡馆,里面有人在喝咖啡,另一边是一排绿色的树。这样蓝色的夜空中,有黄色和绿色的映衬,整个感觉是明亮的。这幅画的名字叫做《夜间咖啡馆》。
而高更画的不是咖啡馆本身,而是咖啡馆里老板娘的形象。老板娘坐在咖啡馆前面,身后是在喝咖啡和交谈的客人,而老板娘神色凝重,像是在听着客人讲话,又像是在沉思着。整个画面主色调是黑色和暗红色,给人感觉沉稳但是又觉得压抑。
两个人的矛盾和分歧越来越明显,最后终于在一个圣诞夜前夕,两人就闹掰了。梵高曾情绪激烈地期待高更的归来,也想要维持两个人的关系。而高更一直冷漠对待这段关系,使得梵高情绪变得更加激烈,他选择了自残,把一只耳朵割掉。
之后梵高还画了一幅自画像,画面中他嘴里叼着一个烟斗,上面还冒着烟,他的半边脸被纱布包裹着,在一边耳朵的位置还显现出一些血色。你乍眼一看会感觉这个人面无表情的怎么那么凶恶,那么可怕。但他的脸上却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反而还有点得意。自从他割掉耳朵之后,精神状况越来越差,后来就住进了精神病院。
住进了精神病院的日子里,面对好友远离自己,又要独自一人面对精神科医生和身边各种精神病患者,他再次跌进了人生的谷底。但恰恰是这时候,却创作出最让人惊叹的作品,《星夜》。当时他从房间的窗口看去,看到的是漫天的繁星。不过这些星星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深蓝色的星空的背景下,形成一圈又一圈的光晕,旋转着流动着。
梵高在绘画后期的用色和笔触都跟别人不一样。
第一,在用色方面,他几乎是不调色的。不调色意味着色彩的饱和度很高,也就是颜色的纯度很高,非常鲜艳,基本上是颜料从颜料管里挤出来,就直接用到画面上。但这样高饱和度的颜色,是不好驾驭的。当时的油画家一般都会在作画前先在调色盘上调好颜色。比如想要给人物的皮肤上色,会从颜料管里挤出一点黄色和一点粉色,将两者调和在一起再上色,经过调色后,画面看上去会更加柔和逼真。
第二,在笔触方面,显得大胆而有力量。如果你把梵高的这幅《星夜》放大观察,会发现画面上的色彩并不是连贯的,而是一小节一小节的色块组合而成的。你会感受到,画家的笔触非常快速大胆、非常有力量。想要画出这样的画面,是需要经过仔细的布局和设计的,需要画家非常冷静地去作画,这样才能构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星夜》的动感和力量感。这样的艺术作品,如果是一个神经病人,应该是没办法画出这样的效果。
梵高曾经说过:“当我画太阳的时候,希望人们能够感觉到它是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旋转,散发出光热巨浪……”从《星夜》来看,他确实做到了像他描述的那种画面感。他的很多作品都有描绘散发出光热巨浪的太阳,非常吸引人。在他住精神病院的这段时期里,可以说是他一生艺术创作的高峰,他最好的作品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梵高经过了一段创作高峰之后,很快就走到了生命的终点。而他生命中最后的一幅画,是一幅自画像,名字叫做《没胡子的自画像》。梵高把自己想象成没有胡子的样子,脸看起来有一点肉感,脸色有点红润,头发也利落整洁了。看他那微微上扬的嘴角,有种想笑又装着严肃的感觉。就像你内心有点难受,但是又想微笑的感觉。他穿着一件浅蓝色的外衣,双肩看起来有点不太自然,侧向了一边,像是在掩饰着什么。那他要掩饰什么呢?对,就是他那边被割掉的耳朵。可能你又觉得奇怪,当时割的时候那么从容,为什么现在却想要去掩饰了呢?!其实是因为这幅画,是梵高要送给母亲的礼物。
当时他的弟弟提奥也已经结婚生子了,一直以来提奥不仅支持着梵高的绘画,而且还给他资助帮他度过很多艰难时期。如今看到弟弟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他也不愿意继续成为弟弟的负担。在1890年7月28日,梵高从旅馆老板那里借来一把有点锈迹的手枪,一如既往地带着画架到户外写生。但这次跟以往不同,他来到了一片麦田,放下了陪伴多年的画架,走到他喜欢的金灿灿的麦田中,突然一声枪声,一群乌鸦受了惊吓而飞向上空……当时的梵高并没有死,而是几天后由于伤口感染而去世的。
梵高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他没有结婚,没有太多朋友,没有在他活着的时候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连街上的小混混也经常欺负他侮辱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死后给后世的人们留下了巨大的艺术宝库。
梵高生前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一个城市画家。我不是属于这儿的。我是一个农民画家。我要回到我的田野里去。我要寻找一个太阳,它热得把我体内的一切,除画画的欲望之外,统统烧光。”
资料来源
得到每天听本书:《梵高传》
得到严伯钧西方艺术课
电影《挚爱梵高》
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