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过了许多次春节,却没仔细观察铭记过这个节日。春节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既是我国一年一度辞旧迎新的狂欢节,也是国民拥有四千多年历史的精神寄托,是全年最具有仪式感的一天。
中国地大物博,全国各地春节的庆祝方式又各有各的不同。我的故乡,山东曲阜,作为孔子的故乡历史不可谓不悠久,民俗在北方乃至全国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的民俗文化在城市里都已经被简化舍弃或者被遗忘了。就算是在农村,到了我们这一代也已经完全不懂了。好在我的父亲很注重这些传统节日的仪式,让我在他的讲解下得以进行简单的记录和学习。
贴春联
曲阜人的年三十是从贴春联开始的。记得小时候,父亲会早早起来煮上用来贴春联的白面浆糊,然后从早上开始,贴春联就要贴大半天。农户家一般除了堂屋,还有两至三间偏房,厨房,厕所,南屋等一系列的门都要逐一贴对联横批福字等等,所以极其耗费时间。
近些年贴春联也被简化了,我们家现在除了堂屋门,其他门一律只用一张福字代替,贴春联的浆糊,也换成了透明胶带…
包饺子
北方的春节怎么能没饺子呢?我跟父亲贴完春联,母亲就开始包饺子了,我们家最喜欢吃的是韭菜肉馅儿,母亲是包饺子好手,不用一会儿就能包好春节一家人吃的肉素两种饺子。
三十这一天,零点之前饿了老妈会给煮香喷喷的肉馅儿饺子,十二点过后的年夜饭则换成白菜馅儿的素饺子。
至于为什么年夜饭吃素饺子,我爸解释了半天,说曾经旧时穷吃不上肉,当有肉吃了,长辈劝诫肉应当适度。换句话说就是猛然吃肉大半夜的不消化…
挂中堂
农村的房子大厅叫堂屋,堂屋的布置要点是体现吉祥、温馨、隆重。正墙中间挂一副幅面较高大内容较祥和、较威严、较富丽的书画,称为中堂。中堂两侧对称为竖幅对联或书画。
现在的中堂不一定在墙正中间,但一定是挂在堂屋最重要位置。悬挂中堂是中国古老的民俗,内容和悬挂方式与风水学,主人家追求品味等密切相关。
我们家通常于大年三十当日白天挂上,正月十五过后取下。
祭拜
除夕之夜的祭拜分为四个部分,中堂下方的方桌为主祭桌,其次在偏房,院子,厨房各设一祭台。
四个祭台共需要准备祭品用菜十六道,一般由肥肉,油炸的丸子,带鱼,酥肉,山药等构成,主祭桌上肥肉和带鱼会换成整只的鸡和鱼。有些人家还会准备多层枣糕。十二点钟声一响,全家人应当依次跪拜四个祭台。
除了祭品,还会准备纸元宝和纸钱包。年三十下午父亲一般会叫上我一起折满一筐,用来祭拜祖先。
- 祭祖先
祭拜祖先,一般是祭拜三代以内宗亲。将祖先牌位摆在中堂下方条几(长方形摆台家具)上,条几前侧主祭台方桌上摆设包括整鸡整鱼的五道供品,鸡需得是特殊别过造型的。
- 祭神灵
这个祭台一般摆在偏房,也由五道祭品构成。祭拜的对象与各个家庭的信仰有关,有的是菩萨,有的是财神。我们家则是菩萨财神一起祭拜,像父亲说的,他相信神奇外力的存在,只是未将这相信寄托在某一种神灵上。所以是神灵他都很敬畏。
- 祭天地
祭拜天地是最原始的信仰崇拜。天地之间设一祭台,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此祭台也由五道祭品组成。
- 祭灶君
根据父亲解释,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灶君上天去汇报工作,在天上呆七天后,大年三十重返人间。在除夕之夜祭灶君,迎接灶君归来,祈愿灶君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五谷丰登,有饭吃且吃得好。
灶神的祭台上只摆一道祭品,但该道祭品由五种菜品构成,只是放在同一容器中。
十二点钟声敲响的同时,各家各户开始放鞭炮,鞭炮过后便开始祭拜。全家人按照上述顺序,依次在各个祭台前磕头:主祭台,偏房,天地祭台处分别磕三个,厨房磕一个,祈求新的一年幸福顺利,富足快乐。
烤柏树枝
这一习俗在河北等地区叫烤柏灵火,于正月十六进行,我的家乡则一般是在除夕晚上。
“烤柏灵火”取“百龄”之意,传统民间有烤火祛病、家道兴旺、延年益寿、长命百岁的说法,是中国北方地区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
将柏树枝采回,堆在院子中央,一般在除夕夜十二点祭拜过后,全家人围着火堆烤一会儿。
小时候年年都很期待这个环节,觉得烤火很有过节的感觉,有种神圣感。近些年几乎没什么人烤了,不知道是柏树不好找,还是近在眼前人们也懒得去采了…
这些民俗仪式是中华文化很重要的部分,值得铭记和传承。即便并不会一一去做,我们也应该了解自己国家或故乡的历史和文化,因为不久的以后,这些民俗也许终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我们作为经历和见证者很幸运,更应当纪念和珍藏。
都说现在物质越来越丰富,却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其实有没有年味儿跟时代跟物质条件都没有关系,跟人们的追求才有关系。真想有年味儿,应该积极地动起来,不怕麻烦地完成这些仪式,跟祖先和历史做个对话,了解这些民俗文化的深层意义并从中得到启发。保持热情,孝敬父母,关心亲人并真诚祈愿就能做到。
最后祝每个人新年快乐,一年比一年快乐~
** 鸡年吉祥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