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6日,星期二 晴转小雨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还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人,只能算一个动物人,只有经过人际的相互作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社会人。
最初的人际关系是作为婴儿的我们跟母亲(或主要抚养人)的关系,后来有了父亲等直系旁系亲属的加入,再后来是玩伴、幼儿园及学校的同学老师、朋友,走上社会有领导、同事、客户等方方面面与我们有关联的人,甚至我们购物买菜乘车都属于人际交往的一部分。人是社会性动物,时时刻刻处于人际相互作用之中。健康的心理和人格表现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所有的心理障碍都表现有人际关系的障碍。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和求助者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特殊性是指一种新的、亲密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今天主要说一说新的人际关系——
所谓新,是针对过求助者跟妈妈的关系来说的(弗洛伊德认为所有与其他关系产生的感情都是母子感情的转移即移情empathy)。
心理障碍是在人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发展的,因此也只有通过人际相互作用才能促使心理障碍者走向康复。极大多数长期不愈的心理障碍求助者与他们的重要关系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早已陷入恶性循环,心理治疗师再重复病人已有的人际作用模式只能徒劳无益,所以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新的人际关系的三个基本要求是:不批评;不包办代替;不偏倚。
批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尤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长辈批评打骂晚辈是普遍现象,这是形成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的一个重要社会根源。
不批评,指的是不仅口头上不批评,而且要求心理咨询师在内心也持不批评态度,去理解导致病人产生抱怨的全部事实经过,理解每一次事实发生当时病人的内心体验即澄清(clarification)。比如说求助者抱怨母亲不理解他也不关心他,心理治疗者的恰当反应是:你的苦恼,我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我和你一样,也需要母亲的理解和关心(即重构reframing)。心理治疗者把病人的言语、观点和态度加以“再构造”将消极的抱怨变成积极的需要,尤其是治疗者和病人共同的需要,由此促使病人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自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如何才能满足的问题。荀子说:“自知者不怨人。”求助者知道了为什么,怎么做,自己的改变也就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