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两天,在爱人们增加情谊互诉衷肠的时候,我把自己放到房间里读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伤害和侮辱的人》,其实刚开始我一直以为这本书会是非常底层描写深重苦难的平民视角,会铺开众生相巴尔扎克式的一个个描摹过去,本来抱着让自己更“苦哈哈”一下的心情来读,读完才发现,也太精巧好读了吧。精致的结构+立体抓人的人物+处处悬念伏笔+戏剧性情节,不得不说这本书是我读过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顺畅的一本(虽然也没有读过很多本),而且我本以为这本书会写很多底层难以想象的穷人处境,没想到却看到了很多自己和身边朋友的「情景重现」,每次以为剧情会俗套发展的时候总有让我觉得离谱又真实的转折,由于老陀一向人物最抓人(个人观点,无任何学术证据),所以就从人物为切口写点什么吧。
娜达莎——敢爱,也敢不爱.....吗?
由于我一直有某种“反骨”心态,一般追剧也经常站男二党,所以书里我并没有很喜欢娜达莎,但我不得不承认娜达莎的魅力(顺带吐槽一句,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女性主义意识逐渐崛起,总觉得老陀书里刻画的“圣母”角色,如本书的卡佳、娜达莎,《罪与罚》的索尼娅等,都带有男性对理想女性幻想及投射出来的浓重的凝视意味,让我怀疑这是不是男性对女性的建构——一想到男性写女性的心理,便觉得一切变得不可信起来。但暂且按下不表,老陀的人物还是很稳的)。
我最喜欢娜达莎的勇敢,就这一点来说,她就远胜过男主瓦尼亚。她是一个具有「完成态」自我的人,她明知父亲已和公爵决裂,但依然爱上了公爵的儿子阿辽沙;她明知离家出走跟其私奔将让父母受辱,自己也将与父母出现难以弥合的裂痕,但她依然在痛苦莽撞和妥协压抑之间选择了前者;她明知阿辽沙还是个“孩子”,虽然没妈但很“宝”,可她还是一边骂自己是“下贱的女人”一边“满大街找他”。连瓦尼亚也痛心“你爱他爱得太过分了,娜达莎,太过分了!我不能理解这样的爱情。”但这都不妨碍她做出了不违背自己内心的选择——当一个不孝的女儿、下贱的女人和勇敢的娜达莎。
她很好地完成了自我与家庭的切割,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她痛苦但她亦甘之若饴。
当然,娜达莎还有最可贵的清醒。她知道自己选择了怎样的处境,也知道爱上了一个多么不靠谱的人,同时她充分地为自己选择所需要承担的痛苦和漂泊负起责任。娜达莎清醒人设的“高光时刻”在她与公爵对质那段(个人感受),娜达莎以敏锐的感受力、严丝合缝的逻辑、出色的表达一层层划开公爵伪善的嘴脸,她深知公爵突然转变嘴脸同意两人的婚礼只不过是利用阿辽沙的性格弱点设下的让两人感情瓦解的局,在这场局中,她和阿辽沙都是棋子,她也如其所愿最后与阿辽沙分开,但她却不是以“局中棋”的角色退场,而是主动选择了放手。
她甚至知道自己对阿辽沙“几乎是一种母爱”,尽管阿辽沙愚蠢、懦弱、公然出轨、召妓(在小说中作者用其愚蠢的天真模糊着这些),但娜达莎依然非常好的扮演着「圣母」角色,甚至还在阿辽沙沾花惹草后不断剖析自己这种“母爱”:
我们吵过一次,三个月前他去过她那里,她叫什么来着,啊,明娜……我知道了,探听到了,你信不信:我非常痛苦,同时却又似乎很高兴……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像其他大男人追逐漂亮女人一样,他也像个大男人跑到明娜家里去啦!我……那时我和他争吵,心里却感到那样快慰;后来我就原谅了他……哦,亲爱的!
最后娜达莎独自吞下剧烈的痛苦放阿辽沙走——她明白阿辽沙不再爱她且另一个他爱的女人才能给她所谓的“幸福”,「母爱」还是大过了「恋人之爱」,所以娜达莎的放手是清醒且可悲的,清醒是她已经做出了对自己最好的选择,可悲的是人生总有无能为力之处——就像事实上她不愿公爵得逞,亦不愿阿辽沙不再爱她,更不愿为他人做嫁衣协助阿辽沙和卡佳在一起,但这些是她无法选择的,除非她欺骗自己。
如果娜达莎自私一些,或者稍加欺骗一下自己,她都能找到一条麻醉「无痛」的路,忽然想到刘小样那句“我宁愿痛苦,不愿麻木”,和娜达莎的选择有异曲同工之处吧。
正如上文提到的,娜达莎和阿辽沙最后是be结局(虽然人人觉得俩人该be),但娜达莎敢爱就敢不爱了吗?
当然没有。在阿辽沙离开后,娜达莎大病了一场,消瘦且脸色苍白,人如果说爱就爱,说不爱就不爱,那样是看起来潇洒,但那样还是爱吗?
司汤达死后的墓志铭只有简单六个字:“活过,爱过,写过。”娜达莎和阿辽沙没有在一起,在和其私奔之初他人劝说的种种都一语成谶,公爵果然始终如一的贪婪且坏,小公爵即阿辽沙果然始终如一的不靠谱,她的父母也果然在其私奔后与之决裂,但我相信娜达莎不会后悔,至少「爱过」,多少人连爱都不敢呢。
阿辽沙——天真可以,但不必过度
如果说影响我“并没有很喜欢娜达莎”的头号因素,那一定是阿辽沙,这就像好闺蜜爱上妈宝男上赶着给人做妈,你又无法用理性打败“爱的魔法”,只能等魔法消失的无奈之举,但如果她不喜欢阿辽沙这故事好像也没法写了,娜达莎这个人也就和“大多数人”没太大区别了。
在人物刻画方面,鲁迅先生的评价不得不贴一下: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有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而且还不肯爽快地处死,竭力要放他们活得长久。
老陀的每一个主要人物都经得住这层层拷问,以阿辽沙为例,第一层是外表优雅的富二代,第二层是见一个爱一个的渣男,第三层稚气纯真的孩子,第四层是又傻又好骗的傻白甜,第五层则是懦弱自私不愿承担责任的伪君子。尽管书中百般强调他多么纯真,多么胸无城府,多么容易轻信他人,腼腆而又意志薄弱,甚至“欺负他、欺骗他简直是罪过”,他只是“天真得与年龄不相称,不懂人情世故,一辈子也长不大”罢了。但我自始至终喜欢不起来阿辽沙,从他“天真”地在私奔当夜告诉瓦尼亚他也想写小说赚钱,再到后来他想到另一个情人那里去让瓦尼亚帮他打掩护,然后一秒觉醒开始在娜达莎面前忏悔让瓦尼亚打掩护的事情,一系列操作看得我真的无语又好笑。
有时我觉得,小说里的人物在现实中既不存在又无处不在,老陀似乎是抓住人性的一个矛盾面将其推向极致,然后层层鞭打审问直到这个人开始痛苦——痛苦意味着某种觉察或者说顿悟时刻的即将降临,意味着人内心深处的某种本性和被社会规训穿上的这张人皮的角斗开始,所以老陀笔下的人物人人痛苦,人人可爱。
阿辽沙其实也是个可爱的人。书中人人看他是孩子,读者也不免被赋予了某种“长者心态”,怒其不争又爱其天真,但人总要经历长大的钝痛,除非这个人不愿长大也不用长大,阿辽沙如果「长大」,他必须面对爱人错过、被父亲利用的现实处境,说不定卡佳和娜达莎也不会再爱上「长大」后的阿辽沙,所以有时我觉得阿辽沙也是聪明的,他选择了不长大,但看到结尾,他的所有“愤怒和羞愧和悲伤和不得已”全都如所有人预料一般,他矛盾又痛苦,懦弱又诅咒自己的懦怯,最重要的是,他连承认自己不爱娜达莎的勇气都没有!
被侮辱和被伤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辱或伤害,反而粉饰痛苦,逃避现实,这样的天真,又何尝不是伥鬼呢?
其实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涅莉,她是真正最无辜的被伤害和侮辱的孩子,但她也是遭受最残酷对待的孩子,尽管在她不长的人生中还是遇到了好人,但“善”又何尝不复杂呢?下篇专门写涅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