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池予
因为工作调动的关系,临近年关依然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作为一个加班狗,完全没有往年那种提前大半个月就囤好回家的礼物,深感能按时把自己捎回去就谢天谢地了。不过,感谢动车还是提前把我送回来了。
在过年这件事上,我显得有些敷衍了事,尽管如此,就像大多数年轻一代般,我们依然可以享受到十足的年味,因为父母会用行动告知:过年是一件隆重的事,马虎不得,随意不可。
很多人都在声讨为什么年味一年更比一年淡,又或者哀悼那些逝去的年味,吃瓜群众纷纷跳出来表示简直不能更赞同。
年味这厮,确实不乏自甘堕落,但也不乏一些人存在错觉或者跟风附和,时代在变,过年的形式、味道与时俱进也无不可。
不过好在我尚且觉得我周边的年味依然健康的存在着,隆重的对待着。
少时半月不知肉滋味,到现如今无肉不欢,变的是生活水平,不变的是对待春节的态度。
• 忙忙碌碌是保持不变的仪式感
自小生活在农村,比起城里一家超市包办年货,乡下的风土人情让过年多了许多繁琐与忙碌。
小时候,最期盼的恐怕莫过于过年了,可以收压岁钱、穿新衣,更有比平时多的零食碎嘴,小孩子欢呼雀跃、走前窜后,而大人则要用忙忙碌碌来迎接春节的到来。
家家户户提前一个月便会开始打扫工作,趁着天气正好,每一扇门窗、每张桌椅,上到房梁下到墙沿……总是很认真的擦拭清理,一座房子花个几天的时间再正常不过,在勤劳的双手下焕然一新,大有除旧迎新的寓意。
房子的清扫算是初嗅年味,除夕前一周才真正开始年味渐浓,过年的几大样必不可少。这里说的几大样包括:做豆腐、宰杀家禽、制作白果。
看起来这些都是可用钱搞定的东西,但在我们这则是足不出户,关起门来自行解决。过年是一件大事,在传统的观念里,上街买这些东西则显得不够庄重与敷衍,我们需要用心准备每一件每一样,才显得诚恳而认真。
当然,不得不提能做这些的主力非家里的顶梁柱,而是每家每户那个瘦弱的母亲,手巧的乡村妇人。
就拿我的母亲来说,她只需要我们打个下手,就会把黄豆变成花白的豆腐。在旧年的最后一周里,她便成了家里头那个最忙碌的身影,有些事想帮忙却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便只能从旁看着,但她却甘之如饴,她知道她在为一家子做好迎新的准备。
除夕那天,小孩子早早的便可换上新衣,新衣必然标配大大的口袋,比起搭配的功效,实用性似乎更强些。正月如果去别人家,大人肯定会抓一把零食往小朋友口袋里放,这时它就再重要不过了,总能满载而归。
小时候东西比不上现在,但那股兴奋劲却不减当下,那是一种夹杂着淳朴与简单的岁月。
而在除夕晚上,父母总是带着我们一起守岁,因为穷,那时收的压岁钱少得可怜,但父母却总是很认真的把钱包起来交给我们,在临睡前再帮我们把压岁包压在枕头下。
时过境迁,我们都已长大,大人也渐渐老去,变的是生活水平,还有春节里角色的转变,不变的是我们对待春节该有的仪式感。
对于有些家庭来说,嫌麻烦,过年时已经不再每一样都亲身准备,而是选择了省心省力花点钱去买。但我很庆幸,至少我家每年都认真做着每一道工序,从不偷工减料,在忙忙碌碌中我更真切的感受着新年的氛围,在我们看来这些都是过年该有的仪式,省不得。
渐渐的,我也由每年穿新衣的小女孩成长到了让父母穿新衣的阶段,但不变的是却依然收着父母的压岁钱,我没有理由拒绝父母的祝福。
在爸妈的眼中我们依然是永远长不大的小孩,此时压岁钱意义已不再是希望我们茁壮成长,而是希望我们永远平安快乐。
作为父母,在他们看来过年就该是如此,保有着每一个有必要存在的风俗习惯。
• 过年,过得是小家
有没有年味,先看看自己的小家。
我有一个亲戚,子女倒是好几个,但每年过年却不怎么回家,或者拖到初三四才现身,理由免不了工作繁忙,我想看着别人家热火朝天的景象,他们的父母心里应该是不好过的吧。
年味这种东西,其实精髓不过是阖家团圆,春节图的就是各奔东西的人们能欢聚一堂,好好吃顿饭、聊聊过去一年的点滴。
所以,年味的淡化,其实很多归咎于人们对过年的不重视,觉得晚几天回来又何妨。
在我的这个小家,年味十足,除了一系列的迎新仪式,更得益于我们的及时归巢,我们提前几天便按耐不住激动热切的想回到父母的身边,在除夕一起倒计时着。
在我们看来,过年是一件大事,从简不得。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才是真正意味上的旧年终了,新年伊始,本就该被隆重的对待,该有的仪式、传统比起化简,更应该原汁原味的保持着。
除夕絮絮叨,不知你是否也已围炉父母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