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的目标是坚持读书还是坚持运动,如果把精力全部放在目标的实现上,几次中断就会让人产生消极心理,你既自责,也责怪环境,还会焦虑自己是不是要失败了。在财富管理专家李·布劳尔看来,这是因为你关注的是任务本身而不是愿景,他认为目标必须和愿景联系起来,没有愿景的目标很难实现。他建议人们要清楚自己的愿景,愿景越具体,就越能找到实现的方法。
布劳尔在《布劳尔象限》一书中,介绍了他坚持阅读的经验。微信公众号“笔记侠”分享了书里的部分内容。
布劳尔从一位篮球教练那里学到了“薯片理论”,这个理论很简单,人们在打开一包薯片时,很少有人只吃一片,往往都会超额完成。布劳尔说,人人想要大步前行,而不是走小碎步;环境不够完美时,人们总想等到合适的时机再迈步,但这一切的关键其实是要开始行动。付诸行动后,人们往往会超出自己设定的最低目标,“阻碍你达成目标的并不是书的页数的多寡,而是你能不能打开书,付诸行动。”
利用薯片理论,布劳尔十几年来每天都会读书。他说,一旦开始行动,你会发现,阅读就像吃薯片一样停不下来。制定目标的目的,不是让你在遥远的未来取得什么成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开始行动作为目标,制定一些容易达到的目标,让自己行动起来。
文章作者认为,领导力就是管理者的个人性格塑造力,以及下属建立有益纽带的能力。 如今千禧一代已成为多数公司的主力,除了薪水、奖金和福利,他们也想要生活的意义、幸福以及与他人的社会联系。人性化的领导力会给公司带来好处。根据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数据,如果员工有内在的动力,那么32%的人会更加投入工作,46%的人会对工作更满意,16%的人会表现得更好。
如何创造出更人性化的领导力?文章也分享了4个建议。
第一,要人性化。制造公司巴里-韦米勒的CEO鲍勃·查普曼(Bob Chapman),在作出影响员工的决定前,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的孩子、父母或好朋友在这里工作,他们会欢迎这个决定吗?通过这种方式,他把每个管理决策都转化成个人问题,确保不会被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蒙蔽。
第二,要有自我意识。文章介绍,一位银行CEO通过加强自我意识,更好地理解和领导自己后,也提高了团队的参与度和业绩。“当你理解自己的时候,你就能更好地理解和同情你所领导的人,反过来也会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
第三,要大公无私。麦肯锡公司全球总经理多米尼克·巴顿认为,无私奉献是良好领导的基础。无私并不意味着,你会成为别人的受气包,无私其实来自于自信和自我关怀。文章建议,当你准备做出一个决定时,问问自己是为了个人利益还是他人的利益?
第四,要有同情心。同情心就是想给别人带来快乐,它是一种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可以理解的通用语。
比方说,中国人都特别熟的一个词,“儒家”。
对于儒家,你究竟知道些什么。是周公、孔子、孟子、朱熹这一大堆人名?还是,《五经》《四书》《传习录》《三字经》这样的著作?还是,仁义礼智信这样的原则?还是什么祭天、祭孔、穿汉服、磕头这样的礼节?
其实都不是,你会发现,即使你把上面的这一套全部记住了,你只是单摆浮搁的记住了一些知识,但儒家究竟是什么?你还是说不出来。
那应该怎么办呢?这就要回到思想的出发点再来看,一套思想体系的本质到底什么?
其实,所有真正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都在回答一个问题,如何安身立命?如何更好的过完这一生?或者,用王烁在文章中的话说,就是如何不被命运伤害?
其他的,比如对世界的看法,对于政治的主张等等,都是衍生出来的。为啥?因为世界不断在变化,知识不断在增长,对外部世界的具体主张都可以与时俱进。但是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那就是人性,人面对的基本困境,还有,人要自我提升的需求,这些东西是不变的。所以,要想把握一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关键看它的人生哲学。
今天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就是王烁在《30天认知训练》里面讲的一篇,关于斯多葛学派的。斯是斯文的斯,多是多少的多,葛就是诸葛亮的葛。
过去,我也是多次在书里看到过这个词,知道它是古希腊的一个学派,知道它的创始人是哲学家芝诺,还记得它的一些具体主张,等等。但是又怎样呢?我还是不知道斯多葛到底是指什么。不信你也可以到百度百科上去搜一搜这个词条,保证你看完跟我一样一头雾水。
但是这次听王烁老师的课,那真是三言两语,我立即感知到了斯多葛的魅力。
斯多葛学派在欧洲流行的时间很长,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再到后来的欧洲。很多我们熟悉的人物,罗马的名将、哲人、作家、政客,都是斯多葛学派的。
比较著名的人物,像罗马的名将小西皮奥,就是毁灭迦太基的那位。还有,罗马后来著名的贤君,奥勒留。王烁甚至说,连近代的作家罗曼罗兰都肯定是一个斯多葛思想的信奉者。你看,这是不是和中国的儒家很像?绵延几千年,儒家的具体主张变化了很多,但是核心的人生哲学是不变的。
那斯多葛的人生哲学是啥?就是把自己的环境剥离,认知到自己是一个纯粹的人,专注思考自己的生命担当。所以,斯多葛学派的一个最底层的思维方式是:总是设想最坏情形,假设一切已被命运夺走,我该怎么办?我怎样仍然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据说有一位古罗马的女人,孩子死了三年了,但是她仍然不能摆脱丧子之痛。这个时候斯多葛学派的塞雷卡就安慰她: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从幸运女神那里暂借而来,它随时会把它收走。
然后赛雷卡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这可以说是斯多葛派最重要的心法,“爱我们所爱,但要知道我们所爱的都如朝露。”就是,像朝露一样转瞬即逝。
其实这样的话,古往今来很多人都说过。比如,那个著名的斯多葛,古罗马帝国的皇帝奥勒留。号称五贤君之一的奥勒留。他就说,“我必然会遭遇负义、无礼、背信、恶意和自私自利之人——我以提醒自己这句话开始每一天。”你看,是不是很神似的一句?
再比如,作家罗曼罗兰说,“真正的勇气是知道生活的真相,却仍然热爱生活。” 正是通过这句话,王烁说,罗曼罗兰肯定是一个斯多葛。心法相通嘛。
再有,诗人里尔克说过一句话,他说,对待做事,态度应该是,“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同时又不抱任何希望。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当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件事,但同时又知道这件事根本无关紧要。”你看,这也是斯多葛式的主张。这在西方,是一个重要的思想传统。
不管外界环境怎么糟糕,我都已经预想到了。不管事情怎么失败,我本来就预计它会失败。不管损失多么惨重,这东西本来就不是我的。但是,我还要尽我一个人的本来职责,从父母兄弟,到朋友家国,一件也不能少。
你看,这和中国儒家讲的尽人事,听天命是不是思路一致?和中国儒家讲的诚意、正义、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是不是惺惺相惜?
知道了这个心理基础,你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理解斯多葛派的其他主张了。
比如,控制能控制的,无法控制的要放手。
再比如,对抗命运对未来的安排,但接受已成现实的过去与现在,仿佛它是宿命。
再比如,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思生活的甜美,获得意志力、勇气和自制力。
再比如,要勤于反思。每天都要反思,我今天改正了什么?今天抵制了什么?今天有什么收获?
像罗马皇帝奥勒留,他执掌大权几十年,用历史学家的话来说,他从进入权力核心到死在皇帝任上,奥勒留几十年间始终是同一个人,没有任何改变。
他没有被权力败坏。为什么?就因为他每天都用一个斯多葛的标准反思自己。他把自己每天的反思记下来,这本日记的题目叫“致我自己”就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
他死后,这本日记出版,才改成那个著名的名字,叫《沉思录》,成为斯多葛学派的经典。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斯多葛派的人生哲学,就可以去看这本书。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说,我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什么还要了解斯多葛呢?对,了解斯多葛的那些主张,除了专业学者,可能确实也没啥用了。
但是,它留下来的这一系列的人生哲学,仍然有效。因为有些难题是自古不变的。因为在侮辱、焦虑、灾变、老去、死亡面前,无论你是罗马人还是现代人,你都想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喜悦。那些古来圣贤的思考肯定会滋养我们。
说回到我们中国人,如果我们要向儒家学习,学的是什么?难道是要背四书五经准备上京赶考,或者穿上汉服祭孔?当然不是。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理解儒家的人生哲学,知道什么叫君子人格,把它作为我们自己过好这一生的精神资源。
测谎仪的原理很简单,就是用电极测你的植物神经系统反应,监测你的心率、出汗、皮肤的电反应。然后间接推导你是不是在撒谎。
听着很高科技。但是实际上,这个逻辑链条是很成问题的。
第一,测谎仪在监测生理反应上,肯定是靠谱的。因为植物神经系统的反应是几乎不受我们理性控制的,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训练,一般人控制不了这些反应。
但是,第二,通过你出汗增加,心率加快,就能判断你是啥情绪?这就没那么靠谱了。为啥?因为个体差异啊。撒谎之后,每个人的心理反应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害怕,有的人内疚,还有的人是得意啊,因为得手后有快感嘛。就算同样是害怕,每个人的生理反应也不一样。所以,测谎仪测出来的结果,没法精准对应到人的情绪上。
我们再想第三层。就算测谎仪能够判断出来这个人是不是恐惧了。那又能说明什么呢?他可能只是害怕被人以为是撒谎而已。所以,单凭测谎仪是测不出谎的。
但是,问题在于,测谎仪的这些缺陷,不仅我们知道,那些用它的专家更知道,而且知道得更清楚。那为什么他们还要用呢?因为他们还有其他方法。王烁在课程中举了两个例子:
比如,测谎专家给你绑上测谎仪之后,会给你提一个很刺激的问题。比如说,想要确定你有没有窃取公司的商业机密,他们测谎时会塞进这样一个参考问题:“你过去十年有没有未经允许从公司拿过办公文具?”换句话说,你有没有在办公室小偷小摸?问这个问题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树立一个参考标准。
你想,这个问题加进来之后,会产生什么效果?真的犯罪的人,会对这个问题反应比较小,毕竟只是小偷小摸嘛。而对窃取商业机密呢,生理反应就会比较大,因为那是要坐牢的。
而那些无辜的人呢?他们的反应会正好相反。反正我没有窃取过商业机密,但是在公司小偷小摸这种事名声太不好听了,所以会更愤怒。你看,即使同样是恐惧或者愤怒的反应,加进来这个参考问题之后,就比较容易锁定那个撒谎的人了。
测谎专家经常用的另一个方法,是给你提一个只有作案人才知道真相的问题。
还是用刚才那个商业机密失窃的例子,测试者会问你:“保险柜密码是123, 是不是?” 密码确实就是123。那不知道密码的人,你说啥数字,他都是那个反应。而如果知道这个密码的人,听到这个数字,和别的数字,反应当然就不一样,这也可以帮助锁定撒谎的人。
好了,关于测谎仪的运作机制,我们先讲到这。这个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人和工具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过去,我们往往以为,工具就是替代人的一部分功能,提高人在某一方面的能力。比如,弓箭就是对人手的延伸,让我们可以够的着远处的猎物。汽车就是人脚的延伸,让我们可以跑得更快。而对那些不能马上有效提高我们某一方面能力的工具,我们总是将信将疑。比如测谎仪,它本身有逻辑缺陷,并不能测出谎言,所以很多人就怀疑它的作用。
但是,从我们刚才讲的那些方法中,你可以看得出来,测谎仪并不是用来测谎的,它实际上只是弥补了人观察世界的一个维度。说白了,它只是划了一道辅助线。真正的测谎,仍然是人和人之间的博弈。而对人来说,有没有这道辅助线,那差别可就大了。
你看,工具的作用其实是可以分成两类的。
有的工具是对人现有力量的强化、延伸,最受欢迎。而有的工具呢?看起来不是那么有力量,但是它能给人观察世界增添一个维度。你说那种工具更有用?就比如说,你是一个马上就要上阵打仗的将军,现在给你两个选择,第一是给你增添一千人的兵力,第二是有间谍告诉你昨天晚上敌方的将军在帐篷里说了什么,你会选择要哪个?当然是第二个更有用。它并不明显增强力量,但是它让了你多了一个感知战场的维度。
再比如2015年,人类首次观测到了引力波。它为什么让全世界的科学家都那么兴奋?引力波本身很小。单摆浮8搁地看,它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从科学家的角度看,这是人类在电磁波之外,多了一个感官啊,多了探查宇宙的一个维度啊。就像一个瞎子睁了眼,聋子听见了啊,能不兴奋吗?所以,这件事之后,马上就有人预期,人类会迎来一个宇宙学发现大爆发的时代。
再举个例子,移动通信的速度一直在提升。从2G到3G到4G。未来几年,5G时代也会到来。跟现在的4G比,5G手机的网络速度会增长几十倍,一秒钟的下载速度能达到一个多G。
那你说这有啥用呢?很多人会说,那会不会用手机看视频更快了啊?或者手机流量的费用会下降啊?对的。但这都是现有维度的延伸,是没法预见5G的真正价值的。
要想知道5G的真正价值,回头看4G时代就清楚了。
当时从3G提升到4G的时候,也是很多人说,手机可以看电影了等等。但是回顾过去这几年,真正的价值是在这儿吗?不是。4G真正成就的东西是移动支付。只有这么快的传输速度,才会掀起微信抢红包的热情,才会更方便用移动支付买东西。移动支付在中国的大爆发,对中国商业的推动,比手机看电影这事那就重要得太多太多了。
你看,技术的演进,不是单维度地增强人的力量,而是在出其不意的地方,在其他维度上对我们猛推一把。所以,5G移动通信一旦商用,可能会让物联网变得现实了,可能会大大加速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可能让人工智能真正大爆发。只不过,我们现在还没法预测而已。
现在大家讨论得很热的区块链技术也是一个例子。已经成熟的区块链应用,就是比特币,还有其他这币那币。结果就是各种投机者扎堆。冷静的旁观者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区块链技术不靠谱,除了让投机者得逞,没有什么现实的用处。
但是,我既不会参与区块链的投机,也绝对不敢小看区块链的未来。为啥?因为从今天我们讲的任何工具之间的关系,可以得知,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在已经看到的维度上,它可能作用不大,甚至是乱象丛生,但是,它总会绕到你身后,在一个现在还不知道的地方,在一个全新的维度上,洞开一个巨大的机会。
虽然,我们还不知道这个机会具体是什么,但是我们能不瞪大眼睛,聚精会神地观察它吗?
扎格曼说,大多数人会用阶梯这个清晰的层级结构,来对标每个人智商和能力的高低。但这种思维模式会人们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理解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把世界想象成一个阶梯,那么人们最自然的反应就是攀到最高层。假如你处在第五层,那么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到达第四层。至于采用何种方式,是比对手赢得更多还是比对手犯错更少,在晋升之路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表现的比你的对手更好。”扎格曼介绍,管理学大师斯蒂芬·科维(Stephen Covey)把这种思维模式称为“稀缺型思维模式”:把资源看作是一个总量不变的蛋糕,如果他人分到的多,自己得到的就少,反之亦然。
但事实上,智力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性概念。扎格曼说:“所有与智力相关的内容,比如各类技能、知识结构及不同思维方式都有自己的坐标。只有把这些坐标连接起来,才能构成一个整体性的、具象化的个人智力图形。它更像是一张蜘蛛网。”在这种理念下,每一位成员的技能和才华都是独一无二的资源,他们更关系如何让自己最擅长的技能创造出最大化的价值。斯蒂芬·科维把这种思维模式称为“丰富型思维模式”,它把个体生命看作是一个可以不断增大的蛋糕;通过共享与合作,每个人都可以分得更大的蛋糕,而不是相反。
扎格曼说,稀缺型思维模式会让员工成为“团队毒瘤”,还会削弱公司凝聚力,助长懒散情绪;丰富型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则鼓励人们去分享资源、交流信息,信守承诺,从整体上看,它能够赋予工作团队以创新动力和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