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记得在我们上学的那会儿就流行这么一句话,意思就是说,考试分数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
现在,我已经步入中年,我的孩子们正在接受分数的考验。不知是不是角色变了,还是每次公布成绩受各科老师要求写反思的影响,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我觉得,应该叫“分,分,分,家长的命根儿”好像现在的社会,大人比孩子更看重分数。
不知道别的班级如何,儿子所在的学校,每次单元测试成绩会公布,学生按照分数高低会分级,100分以上的老师点名表扬,给成绩优异的学生发表扬信,还建议家长适当给予物质奖励,90分~100分的点名鼓励继续努力,90分以下试卷重做老师私聊家长。每次考完试不管分数高低,每位家长和学生都得写反思。
微信群里,每次一听说要考试我们家长也被弄的紧张兮兮,为了备考孩子很晚睡觉,无论结果如如何,考完试家长和孩子一起都要深刻的写反思。分数几乎牵动着家长的每一根神经,似乎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万事大吉,成绩一下降,就觉得大事不好,非常焦虑。
有一次,儿子在反思中说到:“每次考试我好紧张,我好想考到100分。”
各科现在学了四单元,下周一单元四测验,周五期中考,儿子前两单元都是98,三单元考了79,试卷还没有拿出来,先怯生生的跟我说:“妈妈,告诉你一件不好的事!”当他同学的名字被老师大声自豪的说出来的时候,我相信,儿子也不一定很自在,其实,我也不是很自在,不能说完全没有焦虑。
尽管自我感觉很强大很理智,但强大的意思不是没有焦虑,而是能够理解这些焦虑,学校已经让孩子感受到分数的重要性,我不能再让孩子感受到分数的残酷性,写完老师布置的反思,作为妈妈我也想真的思考下,我对分数的看法是什么?思考这个问题,是为了化解这些焦虑,从而不把这些焦虑传递到孩子身上。
记得在一本书里看过,小学生写给妈妈的信:
那天,我从老师手里接过数学试卷一看,糟了,58分。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中,怯生生地告诉了妈妈。“啪”一记耳光落在我的脸上,妈妈的眼睛瞪得像铜铃,抓起苍蝇拍朝我的屁股上就是一下,嘴里说着“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我辛辛苦苦供你上学,你不好好学习,才考了58分,我看你疯了.......”然后就是一顿霹雳吧啦的唠叨。
今天,我从老师手里接过语文试卷,啊!100分,我哼着小曲,像小燕子一样飞回家:“妈妈,看,100分。”“叭”,一个响亮的吻印在我的脸上,妈妈的眼睛眯成一条缝,高兴的合不拢嘴:“哈哈哈,我儿子真棒,真乖。”午饭是我爱吃的红烧鸡翅、鱼汤。
我想多问一句:“妈妈,你是爱我还是爱分数?”
孩子对母亲的描写多少生动,孩子对母亲的反问多么一针见血。
每个家长都会关注孩子的分数,虽然我不像上述的妈妈,那么嗜爱分数,但是面对每一次考试成绩,我的言语我的表情我的反应会不会给孩子传递什么不恰当的信息?
在学校分数高压下,我的孩子多少对考试有些许的紧张,因为他知道,考的不好,意味着不好,大人会唠叨和责怪,增加默写次数,不能看喜欢的电视,我想我不能再助其这种情况。
当父母一门心思把焦点定位在成绩上时,就好比用一个高倍的放大镜在太阳下聚焦一片树叶,结果只有一个:烤焦了。
在分数面前最容易看出父母的胸襟,在分数的背后,其实是每个父母的教育观。
周弘的女儿婷婷是个残障儿童,有一次做题,10道题错了9道,要是有些父母,那巴掌、拳头早就上去了,可周弘这样对女儿说:“孩子,你真不简单,你竟然做对了一道!”
婷婷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考试三门主课不及格,各种风言风语接踵而来,周弘鼓励女儿说:“孩子,你不是要做暴风雨中的海燕吗?暴风雨终于来了!”
我听同事分享过这么一位妈妈,儿子都上五年级了,她从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从不给孩子检查作业。她的精力放在培养儿子做人上,经常和孩子讨论一些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鼓励孩子向他们学习。她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不看重分数,这是一种气魄,也是一种能力。
一个小孩6岁才会说话,10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他叫爱因斯坦。
一个孩子高考考了3年,第一次英语只有33分,后来他开了家名叫“新东方”的英语培训学校。他叫俞敏洪。
一个孩子高考也考了3年,第一次数学考了1分,第二次数学考了19分,第三次数学才考了79分。他叫马云。
当然以上只是针对性举例,并不代表低分的人有前途。但也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确实是存在差异的。
有的孩子擅长逻辑思维,有的孩子擅长形象思维,有的孩子对电子产品感兴趣,有的孩子对花花草草感兴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也不可避免有自己的短板,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对待分数,不能用二元思维,即使我的孩子不能考高分、不能进名校,只要心理健康,积极向上,我相信他们一样可以拥有幸福的人生。
我们应该用多元思维看待分数,对比视角(分数是什么?)、变化视角(会怎么样?)、分布视角(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分数是表象,其实更应该关注底层的能力:身体健康成长、心智愉悦增长、自主的学习力和独立思考力。
有一次,女儿问我:“马小跳里女校长说,你觉得是分数重要?还是学习快乐重要?”我反问她你觉得呢?她说当然是快乐学习重要,我说我跟你的回答是一样,但是哪,学习可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学习需要勤劳需要耐心需要毅力,还需要反复练习需要思考需要不断提问,当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后,一定可以得到好成绩高分数;所谓快乐学习是找到好方法,学的快掌握的牢,考试别人抓耳挠腮,你却可以做得出,这样你就会很快乐。
女儿的学习我从不逼她,只是作些必要的提醒,既使她一直看电视不写作业,我也不强行她写,只把利害说给她听,让她承担后果,最后由她自己作决定。她也考过70多分,她也一直寻找学习的方法,她喜欢阅读,想象力极为丰富,喜欢问为什么,虽然她的学习成绩不是班里拔尖,但她具有很多好的学习习惯,我想我可以做的是把一切向正向引导就好。
每个家长都会关注孩子的分数,这并没有错,问题是如何关注?关注什么?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考好成绩,只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如愿,当成绩不好时,我们应该首先关注孩子的情绪,接纳他的失望和沮丧,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爱。然后帮助孩子找出原因,或者不会做的题目和方向,帮助孩子克服。常常跟他们说: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可以问老师问同学问爸爸问妈妈,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网上一项调查数据显示:80%的学生都不清楚自己在考试中真正存在的问题;85%的老师和家长对问题原因也没有做到追根溯源。
陈志武教授说:“这些年看到这么多从国内培养出来的杰出高材生,他们在专业上这么突出,但思维方式那么僵化、偏执,社会交际能力又那么差,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己,让我非常痛心。这些问题的根子都出在教育上,包括正式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教育。”
考试分数不决定一个人今后的人生。也知道学校教育现在简化为一张试卷了,但这不是教育的全部,就信息时代的发展,未来的不确定性而言,想要依靠考试分数,在将来获得喜爱的工作和不错的收入,这种可能性,已经极低了。现在的素质教育,因为它的局限性,也在做着培养驯顺与服从的人格,在摧毁求知与好奇的本能。
一位教育学者说:12年一贯的基础教育里出来的最标准的产品,适合去做两个工作。一个是工厂流水线的工人,拧螺丝;一个是政府公务员。这两种工作有着共同的特质:顺服,不需要创造力。
大环境改变不了,不再追问学校,也不必探讨教育的不合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捍卫孩子的自由成长,在能力范围内将小事情做到极致,带领孩子阅读巨量的经典书籍,以稀释体制内教育带来的不和谐,带孩子做许多课外活动,见世面,回归自然和生活实践。
考前,预留两周时间帮助孩子查缺补漏,引导孩子复习,每晚默写听写,强记硬背。画思维导图,错题抄录,错题专门打印出来重新做反复做,只要做对了就给100分。问一位朋友的孩子为什么每次考试都能100分?他说书本上的我都能背下来,也能写出来,中国的应试教育80%都是背诵。这个过程也是备考的必然经历,以后不管她考什么,告诉她方法,她都可以灵活应用,也能尝到从不会到会的甜头,知道经过努力后是可以掌握的。
考试后,态度好,讲方法,提要求,定目标。摊开试卷,分析错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笼统,跟孩子讲细节,示范胜于说教,最后一步提要求,爸爸妈妈希望吧啦吧啦吧啦,其实你本来就可以做到怎样怎样,只要你怎样怎样就会怎样怎样。结束时问问孩子的内心想法,孩子提出自己的愿望,就是一切美好的开始!这一阶段过去,全部忘记,重新开始。
真希望,每个父母都记得,包括我自己,不管怎样的考试,在孩子考试的前一天,给他的不是一大堆复习题,也不是千叮咛万嘱咐,而是这样一句温暖的话:“孩子,考得好,妈妈为你欢呼,考不好妈妈分担你的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