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三) 【原书卷十三·二九】
考据家不可与论诗。或訾余《马嵬》诗,曰:“‘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当日贵妃不死于长生殿。”余笑曰:“白香山《长恨歌》‘峨嵋山下少人行’,明皇幸蜀,何曾路过峨嵋耶?”其人语塞。然太不知考据者,亦不可与论诗。余《钱塘江怀古》云:“劝王妙选三千弩,不射江潮射汴河。”或訾之曰:“宋室都汴,不可射也。”余笑曰:“钱鏐射潮时,宋太祖未知生否。其时都汴者何人,何不一考?”
訾,汉字。从言,从此,此亦声。“此”本义为“就餐”,引申义为“嘴边”、“鼻前”。“此”与“言”联合起来表示“嘴边的话”、“悄悄话”。本义:小声议论。引申义:指责、非议、毁谤别人的言论。再引申义:斤斤计较,再三要求。
钱镠(读音: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吴越武肃王吴越开国国君。钱镠在唐末跟随董昌保护乡里,抵御乱军,累迁至镇海军节度使,后因董昌叛唐称帝,受诏讨平董昌,再加镇东军节度使。他逐渐占据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唐朝、后梁、后唐)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吴越国王。钱镠因吴越国地域狭小,三面强敌环绕,只得始终依靠中原王朝,尊其为正朔,不断遣使进贡以求庇护。他在位四十一年,庙号太祖,谥号武肃王,葬于钱王陵。
射潮,典故。《吴越备史·武肃王》:“ (开平) 四年,……八月始筑捍海塘,王因江涛冲激,命强弩以射潮头,遂定其基。”《十国春秋·武肃王世家下》引《昭勋录》云:“王筑捍海塘,怒潮急湍,版筑不就。乃采山阳之竹,法矢人造为箭三千只,羽以鸿鹭之羽,饰以丹朱,炼刚火之铁为镞,命强弩五百人以射涛头。人用六只,每潮一至,射以一只,射及五只,潮乃退,东趋西陵。”
都汴者何人,意思是将汴梁(今开封)作为都城的是何人?按照年代计算,此时为后梁。后梁由唐朝节度使朱温篡位后创建,统治黄河流域一带,与南方诸国和割据河东的晋国对峙。朱温本是叛军黄巢的部将,后因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的劝说,改而投降唐朝,并成为镇压黄巢叛军的骨干将领,因功拜为宣武节度使,并因此削平群雄,成了中原的霸主,及至最后残杀唐朝皇帝,僭号开国。故袁枚有诗:“劝王妙选三千弩,不射江潮射汴河。”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对于在诗词作品中如何引用史实,袁枚比较认同明末清初诗人王撰的说法:“诗家使事,不可太泥。”(见《硬读<随园诗话>(22)》)。本条诗话中,袁枚坚持了其一贯看法,同时,又进一步:不可太认真,不能斤斤计较苛求细节;不可不认真,不能张冠李戴时空错乱。归而言之,小事可因诗取意不求逼真,大事必循史发义绝不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