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到新闻资讯说微信即将推出一个“不常联系的朋友”的新功能,据说,系统将会自动区分出三类联系,“半年内无单聊”、“无共同小群”、“半年内没有回复过他(她)的朋友圈”等。
按照测试版本的说法,你只需选中,即可批量删除那些不常联系的朋友。省时省力,认识的不认识,一劳永逸,从此天涯各不相见,不再有交集。
正如不久前微信推出的“只看三天朋友圈”功能,虽然很多人吐槽使用这个功能的行为非常可笑,对好友仅限3天可见,但对没加微信的陌生人却能看到十天的内容,暂且不讨论这个功能的价值何在,至少我们需要明白张小龙的良苦用心:不想让用户在微信上沉溺太深,为不喜欢社交的人,提供一些技术手段,对朋友圈进行更细致的区分。
“朋友圈”其实重新定义了朋友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一个群里,可能意味着有大致相同的价值观;曾经私聊过,意味着有了真正的互动;经常为对方点赞,意味着有一点点私密的情义。
朋友圈的朋友,不一定都是生活中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是在同一个群,觉得大家三观一致,志同道合认识的,也有可能是有过一面之缘,又或者应酬交际加上甚至不知道对方名字的。
随着微信好友越来越多,常常打开朋友圈,都是不同场合加的不太熟悉的“好友们”,往往翻好几页,才能看到那些常联系的朋友,作为一个不爱社交的人,常常因为领导、同事、家人、朋友、客户发了朋友圈,惯性点赞,有时甚至都没有看对方发的内容,一阵违心的狂点。我觉得除了被点赞的人觉得受到认同,大多数点赞都是浪费时间,无任何意义,点赞仿佛成为了一种客套的现代社会的社交礼仪。
而那些平时联系甚少,突然找自己聊天的,不是借钱,就是找帮忙的,几句虚情假意的寒暄过后,目的性赤裸裸的暴露在对话框,尬聊的主题空洞,目的性隐藏在利益往来之间。
与其在微信里添加一个以后都不会联系的人,不如去繁从简,把时间花在值得你关心的人身上吧!地球缺了谁都不会停止转动,我们缺了谁,都还是最独一无二的自己。
我意识到,我开始慢慢习惯了与孤独相处,我不再愿意去维系某些复杂的人际关系,懒得去迎合毫无目的犯尴尬症的闲聊,快餐式消费的时代,大家的时间都很有限,实用性跟目的性比无法预知的风险更让我踏实,更愿意珍惜的还是那些旧时的知己。
我无比赞同美国好莱坞女星梅丽尔·斯特里普的人生观:对某些事情我不再有耐性,不是因为我变得骄傲,只是我的生命已到了一个阶段,我不想再浪费时间在一些让我感到不愉快或是伤害我的事情上。我不愿去取悦不喜欢我的人,或去爱不爱我的人,或对那些不想对我微笑的人去微笑。最重要的是,我没有耐心去对待那些不值得我有耐心的人。
我认为这不是固守尘封,而是升级为一种更精准的人生。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惪真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