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悄然来到人间,粽子也随之被端上了大家的餐桌上。从古至今,端午节的由来众说纷纭,在这一天,有着许多的民间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戴艾草……中国民间传说,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种说法被大众所接受,都认为在五月五这天,屈原投河自尽以洗清自己的冤屈,后来的人们怕屈原的躯体被鱼虫所吞食,便家家户户包粽子向河中投去,大家诚挚美好的愿望一直流传至今,成了家喻户晓的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赛龙舟,曾经不止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过赛龙舟的情形:彩绘的龙舟,整齐的着装,如潮的人群,那热烈的场面实在令人悠然神往。这热闹的景象,传承了几百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飘然而至。
端午节,被列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名“端阳节”、“龙舟节”,其历史由来已久。古来说法,其为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他著笔《离骚》,仰问《天问》;衣曲《九歌》,凄叹《招魂》。故其被誉“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①。然而如此博学多才,最终投河汨罗,尸骨未寒。为使屈原的尸体得以保护,人们每逢那一天,用粽叶包上粽子,投入江中,以喂鱼食。而那一天,亦被列为端午节,以此纪念诗人屈原。该说法也被称为是端午节真正的来历。
但端午的由来还有第二种说法。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起源于吴越民族。因为此民族以“龙”为图腾,而端午的吃粽子和赛龙舟,都或多或少与龙有关。而龙的起源,古代有说法为“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德”②,“(五龙)父子分治五方”③,即认为龙是天皇氏的祖先,与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地位极其崇高。而吴越民族以“龙”为图腾,竞赛龙舟,皆以祭祀龙为主,也不失为端午由来的另一种说法。
端午,还有着第三种说法。在先秦时期,五月,被称为“恶月”、“毒月”。人们为了避开“五”,称那时的五月五日为“端五”。在那时,有种说法为“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④。也正如此,那时的人们在五月五日之时,就会采集艾草、并踏百草的习俗,与如今的人们采集艾草悬挂于门户之上有着极为相似之处。而这一考证也被作为端午第三种说法的论证。
端午的来历究竟哪种最为真实,无从考证。但在端午时投喂粽子、赛龙舟以纪念屈原那段历史故事,为当今人们最为认同的说法。而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一直传达至今。
每当端午临近,人们纷纷准备着粽叶、糯米、腊肉等,各自做好包粽子、蒸粽子、吃粽子的准备。每家每户在门户上挂上艾草,从家里飘出粽叶夹带着糯米的芳香,偶尔还夹杂着腊肉那诱人的香味,各家各户的串门,约着一起观看赛龙舟,形成了端午之时独特的风景。河道上,一排排画着龙头的龙舟停在水道上,这原是为了消灾祈福的祭水神仪式今已成为端午必不可少的一大习俗。古时的龙舟因以祭祀水神为主,需经过开光,并在龙头“画龙点睛”之后才可启用,现今的龙舟“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⑤。龙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体现力量与团队协作为主的竞赛形式,每年观赏赛龙舟更是端午之日举家观看的休闲活动。
端午之日,以粽子为食。吃完后,便可前往比赛现场观看赛龙舟。赛龙舟尚未开始时是严肃的,开始后是紧张刺激的,结束时 是心潮澎湃的。龙舟上参赛人员整齐划一的“喝”声,震耳的鸣鼓声,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冲向终点。哨声吹响时,周围人群的喝彩声,为这端午,增添了更加浓厚的气氛。
在“愚人节”、“圣诞节”等外国节日冲击的时代下,中国传统节日的氛围是五彩的、斑斓的。传统节日,不仅过的是气氛,更是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在当今科技发达的时代,传统节日的纪念方法与古时纪念方法大不一样,但我们更应该保持着敬畏之心、重视的态度,传承中华几千年的传统,让历史河流永不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