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努力”二字是相当“婊气”的:人们既对它心存抱怨,又不得不接受它。
我看过许多心灵鸡汤,每次看完都被励志得一塌糊涂,必会花“重金”买一个笔记本,把好句子抄下来,再为自己拟一个计划表,争取做天底下第一努力的人。
然而,本子和计划表最后都去满足垃圾桶了。
不知道是开始上大学,还是其他缘故,这几年我的人生越来越狗血了,每一件事都在刷新着我的世界观。常听前辈说,这是每个人必会经历的阶段,没什么值得惊讶的,而且,每个人的人生只会越来越狗血。
这话虽然说得扎心,但也是实实在在的道理。
而在这狗血人生的序幕中,我也渐渐明白了为什么要努力。
1.现实决定
“现实”这个东西就像“老爹鞋”一样,明明很丑(个人观点),大家还一窝蜂地去追求它,也不管真假。一个人穿上“老爹鞋”,就自以为很潮。一个人认清了现实,也自以为很成熟。
从前,你我作为中国基础教育事业的“三代贫下中农”,一直为了小升初、中考、高考奋斗于基层。仔细回忆,你曾多少次因为考差而徘徊在家门口?你曾多少次受到班主任和家长的“双重压榨”,直到榨成5S级别?你曾多少次第一时间拿到成绩单,只为求个心安?(事实证明看完后更不安了)
为什么我只有这么一点分!?
这个问题伴随着我整个青春
因为从小到大都没有上过像艾利斯顿商学院那样的学校,所以我从来没遇见过“才、貌、家”三全的人(当然不是否定这种的人的存在)。身边的同学或者朋友都是最普通的“款式”。但不可否认的是,你身边的一部分人,生下来就已经取得成功了,而也有一部分人,到死都是失败的。
我的父亲是一名典型的摩羯座。
小学的时候,他不断向我灌输“小升初”考试的残酷性,向我解释为什么语文数学必须达到190以上;初中的时候,他向我讲述中考有多激烈,并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必须达到A+等级的重要性;高中的时候,他隔几天便会感叹高考的竞争,并恐吓我考不上重本有多可怕。现在我大学,每次和父亲说再见的时候,他都会反复询问我关于考研的事,关于以后的就业方向。
但不幸的是,我与父亲的嘱托总是背道而驰。
小升初,我总分178,家里又是托关系又是交钱,才送我去了市里的重点中学;中考,我A1,离A+3差三分,家里交了一万元,我才能继续上重点中学;高考,我507,离当年四川文科重本线差30分,家里花了三千多,请专家填志愿,避免我的人生不会太狗血。(然而,大学才是我人生狗血的开始)
就这样,我的九年义务教育加三年高中教育在雪花银子里不断诞生,而我也真的没其他接受义务教育的人优秀。
渐渐地,我知道了变得更好的重要性。即使我还不明白什么是现实,但我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只会变得更加狗血。
而且,我日渐觉得父母的很多话在理。姜还是老的辣,酒还是旧的烈。
母亲曾说,很多时候,人活着都是在争。小时候争玩具和宠爱,长大了争名次和学校,后来争工作和职位,再后来争房子和对象……但人不能不争,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争。
不说争到“霸道总裁”式的生活,起码要达到初级小康吧!
当然,有些人是生下来就不用争的,要什么有什么,人生的路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但不知不觉就被安排进去了。
2.段位太低
今年3月,我因为考研的需要,开始四处寻找合适的日语班。
在某个日语班的试听课上,大家互相交流着自己学日语的原因。一部分人因为是日漫和日剧的忠粉;一部分人因为要去日本留学;一部分人因为工作需要……在众多合理的声音中,有那么一个似乎“不和谐”的音符:公司竞争需要。
说它“不和谐”,是因为说者是一名典型的国企员工,他的工作与外语几乎不沾边。说者大概三十多岁,一副“标准CBD精英”的打扮和长相。在交流过程中,
“精英先生”说,去年公司年会上,和他同部门的一名员工因为一段钢琴表演,成功引起了上司的注意。
听到这里,大家都不怀好意地笑了。
他又说,当初面试的时候,感觉大家彼此彼此,所会的东西肯定大同小异。正式入职后才明白,个个同事都是“有手段”且深藏不漏的高手。所以,来学日语算是为了自己的职场路走得更顺。
不久,我找到了合适的日语培训班。
因为是约课的方式,所以每周上课的时间不同,每次上课也都会遇见不同的人。
让我好奇的是,有一次课是和一名花甲之年的老人一起听的。最初我觉得,老年人出来学日语,顶多就是打发时间。后来老师告诉我,老人刚收购了一家小型日企,所以来学日语,熟悉语言。
另一次课是和一名小姐姐听的。也是在课后,老师告诉我,小姐姐刚从加拿大回国,是江北城的一名OL,白天上班,晚上和周末学日语。而且,她只花了三天就记住了五十音图。(我可以骄傲地说,我花了一个月,还老是忘……)
为什么优秀的人这么多?为什么他们够优秀了还不知足?为什么他们做什么都比你强?为什么他们不怎么努力就能成功?
因为现在的你我,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不足以与高段位的双商匹配。
小时候常听大人说:有些话,你长大了就明白了。是的,很多话也是到现在,我们才明白是真理,比如:
滚去学习。
3.有钱
在写这些个部分的时候,我最先想的题目是“买你想买的,做你想做的”。但说得直白点儿,不就是有钱吗?
对于“钱”这个东西,喜爱者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厌弃者说“近似恶魔的一种发明”。即使我们从小就被灌输“金钱并非万能”的观念,但当面对红色钞票时,我们却一次又一次地咬牙低头,或者发挥出了不寻常的演技。
作为当代大学生,“钱”是我和身边同龄人的关注点之一。“吃土”也是我听到看到的最多的两个字。
因为学日语的地方紧挨着重庆的某商业中心,所以每次下课我都会到那儿去逛逛,即使是穷得喊天叫地的月底(这时候就是真的“逛”)。
记得今年6月,我穷到一边做兼职,一边找室友和朋友借钱过日子。那天我照常学完日语,准备坐轻轨回学校。通往轻轨站的路是一条商业街,熙熙攘攘的,来往的人都提着大包小包,有说有笑。他们手里的口袋就像是上帝的赏赐品,值得在众人前炫耀。
当时我觉得,城市里的人是不是都有“病”?一种到了假期就很有钱的“病”。虽然病的程度不一样,但它的传染率极高,波及范围也广。
“我恨……我也想得这种‘病’!”我站在轻轨上想。
这种看似极端的想法也会出现在我从无印良品、Line Friends、丝芙兰和星巴克出来后。那种凝视着自己想买的东西,却无法据为己有的感觉,相信很多人不止一次体会过。但是,出于做人的基本道德和社会法律的约束,我们都收回了偷、盗、窃的想法,并暗示自己天上不会掉馅饼,要努力学习或工作,赚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然而,每当午夜梦回时分,你我曾幻想过多少次“一夜暴富,为所欲为”的场景?
在这里我又想起了好多家长唠叨的话:不努力你怎么读好大学?不读好大学你怎么找好工作?不找好工作你怎么过好日子?
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在家长口里常常被说成“都市男女青年残酷奋斗史”,但现在想起来很有道理。基于大背景下,大家都很平凡。悲观者觉得努力只不过是为了让平凡的人生不再那么“惨烈”,积极者觉得努力是为了让平凡的人生更加精彩。但撇开口水道理,努力不过是为了让你能够毫不犹豫地买下一瓶五元的矿泉水,而不是两元的。
即使它们的口感毫无差别。
最后,不妨说一句糙话: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谁帮得了你一辈子?答案是你自己。
这时候可能有人跳出来说:为什么要努力啊?为什么要找好工作啊?为什么要赚钱啊?我从小到大就不缺钱啊。买东西这么简单,为什么要犹豫啊?
对于您的质疑,我只想说:打扰了,告辞!
写完这篇零零散散的吐槽后,我报了BEC(剑桥商务英语)的高级考试。
你以为我要说自己有多努力?不是的,我只是想单纯吐槽一下它的报名费——825元!
虽然和雅思托福比起来算不了什么,但实际上也证明,少壮不努力,老大连努力的钱都交不起。
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