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遇到一本好书《为何家伤人》,这个书名击中我的内心,我觉得他说的很对,但是有说不清楚哪里对。
但是我能确认的事是我曾经对家庭既爱又恨,既陌生又熟悉,如果还有更好的去处,我不会选择回家。因为家里没有我想要的东西,比如理解,比如支持。
家就是一个房子,一个住的地方。家的温暖不曾有过切身的感受。而我想要的温暖却是陌生人给予的,比如老师。
我人生中第一位恩师是初中的班主任,王美玲老师。
那时候我住在村里,小学都是在自己的村里完成,上初中得到镇上的中学。而镇上中学的生源就是附近的村落,具体怎么分配的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们上中学那一年,政策变了,本来一直在更远的一所中学,我记得叫华阳中学,离我家特别远,还经常有各种不好的传闻,不是什么好学校。然后到我们这一届,突然都去另外一个学校,金峰中学。其实我们镇上有初中的一共就三所中学,长乐二中,金峰中学还有华阳中学。
在传闻中二中就是那种好学生比较多,有钱人家的孩子上的学校,相当于我们镇上的“贵族学校”,有些莫名得光环。然后那个华阳中学就是那种专门出辍学的,地痞流氓无赖一样的学生,风气风评特别的差。那个金峰中学吧,当时不上不下,也说不清好与不好。
反正有条件的家庭,能选择的都转学了,我就所以包分配,随大流。家人不会托关系转学的,理由有二:首先,我不是读书的料,没啥特别突出的学习技能,又是女孩子,反正读书多高都没用,以后就是嫁人生孩子。这是我的家人和我所处环境氛围在我一个十几岁孩子心理的认知。第二,我们家条件也没有特别好,没啥关系,主要也没钱托关系,所以随便,有免费得书读就好了。
然后就到了初中,大家来自不同的村嘛,偶尔运气好班级里还有几个原来的同学,基本就是一个新的环境。
新的老师,新的班级,新的学习生活,顺便也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每个班不都有班委嘛,我记得入学资料里都会有一些小学的荣誉称号或者班委职称啥的,我啥也没有,啥也不是,但是突然的就被新的班主任点名当班长。
当时的我是震惊,然后惊喜,然后不知所措。震惊是因为我何德何能,啥也不懂啥也不会。惊喜觉得原来我在老师眼里有班长的素质,肯定的惊喜。不知所措是成绩那么烂,怎么服众。然后,带着人生第一份肯定开始死读书,不会做啊,问!记不住,背!考试不及格,补习!我不想让自己丢脸,也不想让老师丢脸,觉得自己是扶不上墙的烂泥。
自我驱动力特别足,我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基本对我的学业不过问,也没办法过问,大字不识一个。完全就是只能靠自己,拼尽全力也只能混个中等水平。
成绩不够,业绩来凑。别提我工作多认真了,课前课后,各种协作,鞍前马后,别提多狗腿。但是吧,那时候过得特别好,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是新的,都是有希望的,都是有结果。
人生的荣誉从努力开始,初中两年,年年六一获奖。“优秀学生干部”,成绩不是拔尖,但是综合能力还是可以。
后来初三转学了,转去福州。马上面临中考的我,要面对得是教材不统一,基础不扎实。城市和乡镇教育方式差别,我必须强迫自己去适应。
当时我记得我爸妈购房落户福州,也是包分配上学。落户福州风气最大的几所农民工或者外来人口的孩子,读书风气特别差,之前我的表哥表姐们都短暂的上过,因为离家近,但是家长们评价不好。我妈也想过帮我转学,转到差不多的学校但是离家太远,我就拒绝了,当时的心态就是随便吧,反正也没啥指望,在哪就哪吧。
后来上学了才发现也没想象中那么差,插班重点班隔壁,师资还算共享不错了。最重要的是老师们都特别照顾我,我的适应能力也算可以,很快就跟上了。反正也没什么排挤,大家处的还可以,然后我记得还混了个英语课代表吧。
文科基础可以,数学就是生拉硬拽,因为教材不一样,关键考点也没学过,硬扛着上了中考战场,靠文科基础踩着二类校的录取线上了中等的高中,然后又开始混。
高一混了一个英语课代表,高二高三分班混了个班长好像。因为虽然分班,但是同一个班主任跟了三年,也是搞笑。但是这个老师也是给我一生留下一个重要得影响。
记得高一的时候,一次生物小考。我这种学渣生物课都是睡觉,虽然是英语课代表,但是该渣的学科特别渣。然后那次考试比较突然,我们都不会,基本空卷,分数惨可想而知。偏巧,那次生物老师请我们帮忙改卷,几个小伙伴动了点歪脑筋,大家把自己的试卷答案写上去几个,反正我不贪心,60分足够了。结果这事被发现了,要处分,一个个吓个半死,怂的。
那时候我最怕的就是丟职,丢脸,怕被老师看不起,怕被误会,怕被同学们知道这个事被孤立。结果班主任和生物老师就找我们一个个谈话私聊,这事就私了了。这件事对我影响特别大,首先觉得自己被尊重了,然后我记得班主任还哭了,觉得自己教育方式的问题,让我们做错。从那以后见到这老师就想起这个事,我再也没有动过歪脑筋,也特别的努力回报。
犯错不可怕,可怕得是对错误的认知和教育。这事让我明白,有些错误再小的不能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读书得当下也许自己没有感知,但是多年以后回头看看,我发现这些老师的教育和行为对我的影响不止一点。
父母亲人供我们吃穿用度,为我们付出那么多,有的时候为什么不如一个外人?
因为我们这一代90后是中国第一代成长最正常的年轻人,我们对物质的贫乏没有太多得切身体会,生存得需求不用自己奋斗已经无忧,我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我们向往那些刺激我们情绪得东西,而不是为我们好的控制欲。
总有些父母打着爱的旗号满足自己的控制欲,用自我牺牲乃至自残的方式让我们妥协。
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你怎么这么没良心。
我是我自己,生养之恩我感激,但是您的牺牲这锅我不背。如果父母因为自己得懒惰,停止自己得成长,而把未来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不是爱,这是变态,是道德的绑架。
家把孩子往外推,让孩子学会了逃离。谁会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被伤害得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