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每天感觉忙忙碌碌的,这里看看,哪里写写,运动一下。很快又到孩子放学了,然后又是重复的家务活,稍稍的拾掇下,天都黑了,不一会儿又到睡觉时间了。
好像我也没闲着,可是就是感觉不出多少成果。这点着实的让我郁闷不已。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就这样茫然的前行着,好像这里也有喜欢的,哪里也感觉还不错,像猴子掰玉米,跑了一天都头来啥都没见着。
借口总是让人心有余悸,不思进取,不愿付出等种种弊端的“引发器”,它给不成功者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其中最突出地表现在盲目性上。确实是人生不易。记得柴静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们都只是活着,苟且的活着! 《琅琊榜》里面的麒麟才子梅长苏也说:既然活了下来,就不能白白的活着!具体该怎么活,才算苟且的不白活呢?
不成功者常常混淆了工作本身与工作成果。他们以为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艰苦的工作,就一定会带来成果。但任何活动本身并不能保证成功,也不一定是有利的。
一项活动要有用,就一定要朝向一个明确的目标。也就是说,成功的尺度不是做了多少工作,而是做出多少的成果。
关于这个概念,我见过的最好例子是法国博物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所作的一项研究的结果。他研究的是巡游毛虫。这些毛虫在树上排成长长的队伍前进,有一条带头,其余跟着。法布尔把一组毛虫放在一个大花盆的边上,使它们首尾相接,排成一个圆形,这些毛虫开始走了,像一个长长的游行队伍,没有头,也没有尾。法布尔在毛虫队伍旁边摆了一些食物。但毛虫要想吃到食物就要解散队伍不再前进。
法布尔预料,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用处的爬行,而转身食物。可是毛虫没有这样做。出于纯粹的本能,毛虫沿着花盆边以同样的速度走了7天7夜。一直走到饿死为止。
这些毛虫遵守着它们的本能、习惯、传统、先例、过去的经验、惯例,随便你叫什么好了。它们干活很卖力,但毫无成果。许多不成功者就跟着这些毛虫差不多,以为忙碌就是成就,干活本身就是成功。
目标有助于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如果制定了目标,又定期检查工作进度,你自然就会把重点从工作本身转移到工作成果。单用工作来填满每一天,看来再也不能接受了。做出足够的成果来实现目标,才是衡量成绩大小正确的方法。
随着一个又一个目标的实现,你会逐渐明白要实现目标需要花多大的力气。你往往还能悟出如何用较少时间来创造较多的价值。这反面会引导你制定更高的目标,实现更伟大的理想。随着你工作效率的提高,你对自己、对别人也会有更准确的看法。
要有效率,制定目标就不应该只是一次。没有人把目标定好了,实现了,就躺下睡觉。定出来的目标还要时时检查、规范、执行,并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估。客观情况有时需要你在一些方面灵活处理。你观点变了,目标就要修改。要记住,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你自身的提高是比达到既定目标更加重要的。
制定目标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每一个人都必须在一点上起步,才能逐渐成为一个事事都想着目标的人。
今天也给了自己写了一分五年计划。五年后期望是自己想看的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