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跟一位姊妹在花园的石凳促膝长谈,从霞光漫天到皓月当空,不知不觉间经历上主的恩慈,再次深味何为“负伤的治疗者”,以及赐各样安慰的神,如何在一切患难中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林后1:3-4)一些感动和思考,记录分享如下。
1、
“倚靠耶和华,以祂的信实为粮”,不仅仅信,你所信的必须内化为你的生命,你得着祂,并被祂所得着。如此,你的生命经验才能被圣化,并在熬炼的火光里,让人瞥见彼岸掩映的蔚然生机。
2、
去“成为”。你说言说的,要从所指,成为所是。像葡萄入醡,像橄榄成渣,琼浆和脂油是它们的命定。这需要时间去成就,祂是时间之主。
3、
属灵亢奋的高峰体验通常是不会维持太久的,我们一生的多数时候,活在受难日的剧痛与复活日的狂喜之间,那个未被命名的日子里。绝大多数真实的生命故事,发生在此处;上主的杖和竿,也大多落于此处。
4、
别怕暴露伤口,伤口本身并非耻辱;在基督的活泉涌流中,骇人的伤口也能开出繁花。别怕袒露软弱,因为有神圣的软弱所遮盖;真正伤害自己的不是他人,乃是内心的偶像。
5、
祂并不需要等人彻底治愈、完好如初再去安慰扶助他者。祂自己就是负伤的医者,因祂的鞭伤我们得医治。只有当人彻底放弃形象焦虑和对自身德行的幻想,彻底承认失败无能,承认无花果叶子的无用,才会匍匐进入圣殇的荣耀之内,获得真正自上而来的智慧和能力。这时,你医治、陪护他人,祂又藉此过程中奥秘的临在,医治和陪护你。祂藉着人所传达出去的,又经由回应与共鸣擦亮祂所使用的器皿。
6、
祂并不需要人先成为光鲜的“属灵样板房”再去投入事奉。只要足够诚实,我们会承认自己永远无法达到神的标准,所谓属灵模范式的服侍,也大抵出于妄想和自义。承认吧,你就是那不配的瓦器,在恩典中被使用,为要显出那恩典的极致贵重。
7、
爱包含心绪、感觉、激情,但远不止于此。爱关乎意志。这意志决定了你在爱的对象面前是否甘愿,即便那意味着艰险;这意志决定了“我”虽然有权主张自己,但“我”愿意放弃这权利。因祂曾以这样的爱来爱“我”,“我”才得以用这样的爱去爱人。爱只有在“去爱 ”的时候,才成为爱,并在去爱中满足了。这是爱的发生学和流量包。这是真爱的样式。
8、
虚假的人际关系加重苦毒和无力,真实有爱的关系带来生命的转化更新,而真实,意味着极大的勇气。现实中,包括许多教会,人们既没有勇气倾诉,也没有勇气倾听。回避“真实”的所谓委身,仅仅是形式主义的空壳,失落了团契的真义。
9、
理想的情形,当然是既有来自上主的眷顾牵引,又不缺来自人的理解与陪伴。然而,我们常常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局面:既听不见神的声音,身边又没有任何可信赖、分担、同行的人。“哦,没有人懂得我的痛苦!”无涯荒野,就像耶稣曾经历的那样,连天父也保持着神圣的缄默。可是,正因祂曾以血肉之躯担当一切的忧患,又以真实的复活粉碎了罪的权势,我们才不至在绝境中失丧,并因此生发出胜过这世界的信念。
10、
茕茕孑行的人啊,你怨念着孤独,怎不知祂爱你到一个地步,以至撤去你周遭一切的资源、一切的扶持力量,只为吸引你飞奔到祂面前,紧随祂、单单倚靠祂。祂不要你只满足于做一个平庸的、吃饼得饱的信徒,祂要在旷野炼净你,除去你心中的偶像和自义,唯独定睛于祂。只有当你在顺服和忍耐的功课中与祂深深联合,并在经受检验后更加回应以爱火,孤独才成为祝福,否则,孤独就是一个咒诅。
11、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成为倾听者和安慰者,而有的人再敬虔、神学再正确也不能?因为不会说“人话”。面对被压伤的芦苇,你不能砸一堆经文和神学术语了事;正确的废话,往往昭示着冷漠。一个自我中心的旁观者和局外人,无法进入他人的困窘悲伤,亦无法理解和体会他人各样选择背后的情理因由,很可能也忘了自己曾有过的疼痛。不基于了解和理解的建议、劝导,仅是生硬抽象的公式法度,并不能带来真实而长久的医治与更新,甚至还会造成二次伤害,令人畏惧灰心而更加远离神。诚然,神会藉着一些冷淡生硬之人的口讲出祂的心意,为要刺破我们内在密实的防御和伪装,但这并不能成为人缺乏耐性和同理心的借口。祂也许会使用骄傲的人,但恨恶骄傲这事本身。
12、
神是终极的艺术家,你是祂的作品,俯仰于已成与未完成的二律背反中。在永恒的预定里,你已完全;在时间的长流中,你还需要雕琢、荡涤、熬炼。但无论是否完成,都意味着你不再是一些砖石、符号、线条、色块等原材料的堆砌。祂以艺术家的大能与激情创造、保守你,你分享了吉光片羽,当以这样的能力与激情回应祂,这包括你的全人,你的觉知和语言。
13、
高举感觉和经验的情感主义是虚妄的,冰冷僵硬的教条是不能造就人的。对真信仰而言,情感与教义不可分隔,但这种结合,只会在被真道化育涵养的生命中发生,与技术或算计无关,与割裂的头脑和心灵无关。你所学过的一切普适智慧、信仰要点、神学知识,若不能内化为生命、自然地向外彰显,就好似一具硌手的人偶,与美善无缘。
14、
当你随祂走过跌宕丰盛的历程,终于领悟返璞归真的“艺境”,那么无论是宣道还是劝慰,都不会是那个笨拙粗鲁的工人。你会藉此领略何为艺术的原初使命,你会惊悟语言本身的神圣样式,它就像介乎并超越主动与被动的“中间语态”(毕德生语),带着一种亚当最初亲近的泥土芬芳,以一种专心的、温柔而敬畏的性灵,去爱祂和被祂所爱的人。
Stella
2017.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