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尊敬的那个作家,就是那个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作家,史铁生。虽然我没有看过他的全部作品,却一点也不妨碍他在我心中的地位。
2010年12月31日,病魔缠身了30多年后,史铁生走了。这是2010年的最后一天,离他60岁的生日,只有4天。
他曾经说过:“死亡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于是,4天后,在他60岁生日的那天,几百个人相聚到一起,给他过生日。现场没有花圈和挽联,只有鲜花和红烛,一张张祝福卡片上写着“生日快乐”、“一路走好”……
我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在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非常喜欢,一笔一笔地抄在了我的手抄本上。那时我对“史铁生”这个名字还很陌生,我抄的时候也没有想着抄下作者的名字。但后来,当我对史铁生有了更多的了解,看过他更多的文章之后,我一下子想起来当年我抄的那篇文章,那一定是史铁生写的——是的,就是他的那篇《合欢树》。
即使过去那么多年,即使已经看过那么多遍,这篇文章依然能在我每一次读它的时候感动我。这篇文笔简单、平实的文章,整篇都萦绕着淡淡的悲伤和浓浓的思念。这种悲伤和思念,也出现在他后来的文章《我与地坛》里。
但他的作品里不只有悲伤,他在被病痛折磨的岁月里,创作了20部短篇小说、6部中篇小说、2部长篇小说、18部随笔散文和2部电影剧本。他在他的作品中思考着生命与死亡、残缺与爱、苦难与信仰等人生课题,用他的笔告诉我们如何在被摧残的命运面前活出人生的意义。
也许正是因为他努力地生活与写作,老天给了他除了健康之外最好的回报——爱情。
1989年,38岁的史铁生遇见了比他小10岁的陈希米。他在书里写道:她是顺水漂来的孩子,但不是我捞起了她,是她捞起了我;不是用手,是用她一心一意的眼神,或是满心灿烂的欢笑。
陈希米说,我们遇到了,就看见了,就再也无法分离了……我们填平了彼此心上的坑坑洼洼,爱的生命在我们身上复活……我们一直在进步,在爬山,互相搀扶着像摩西走出埃及地。
在医院时,史铁生希望自己死后把有用器官捐赠出来,“让他们替我好好的看看这个世界。”在办理捐赠手续时,希米在身边,他就很安静。可希米一走,他的心电图、脑电图全乱了。希米一回来,他又恢复了平静。这就是所谓的心灵相通、灵魂伴侣吧。
在史铁生60岁的生日聚会上,陈希米对前来悼念的朋友们说:“来自你们的爱,是他对这个世界最大的留恋。”
然而朋友们却说:“他那么爱你,是你的爱,他才存活那么久。”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更是一座文学的高峰,他是一个真正伟大的人。
我喜欢史铁生,是因为他从不讳言疾病带给他的痛苦,但他却从不在痛苦之中沉溺或矫情,他对命运给予他的磨难安然处之。他的文字中即使带着不可避免的忧伤的笔调,却也永远有一种豁达,一种对命运调侃式的抗争,还有一种人性的温情。
他体验着生命的苦难,却安抚和照亮了他人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