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中有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心存善念,极致利他,这是当下很多人的追求。然何为善?何为恶?佛说“善恶就在人的一念之间”。
今天之所以想到这一话题,是因为8岁的孩子,做了一件我认为恶,但是孩子眼中未必是恶的事。
写字课结束了,但是被弟弟拖延在路上,信息了老师,要稍晚一些才能到。老师欣然同意。但我依然很焦急,不希望时间在我这里成为过客。我们匆匆赶到时,孩子已然下课,老师看到行色匆匆的我们,体贴的说:“正好刚刚下课,他在第二间办公室里。”
在奔跑中砰砰跳动的心,稍稍得以平复,算是松了一口气:“还好,没有耽误太久。”我们还没等走到办公室,孩子似乎听到了我们的声音,已经走到了门口。弟弟即刻扑上前去,与哥哥拥抱在一起,似久别重逢的欣喜。不由得让人感叹,孩子们的热情和鼓励,值得我们家长借鉴学习。如果我们也能在分别和相逢时给予彼此热情的拥抱,我们和孩子一定会很幸福吧。
在哥哥弟弟跟老师的再见声中,我们愉快的离开了。为了体验更多的乐趣,他们选择走楼梯,兄弟两个在楼梯上整齐划一,手拉着手,同时一级一级跳下去。深深为兄弟俩此刻的和睦而欣慰,为这一刻的愉快而幸福。
“你等了很久吗?”寻声回过头来的哥哥被我的问话打断了,“只等了一会会儿,我还拿了8个纸杯,下周我们美术要做节节虫…”还不等他说完,我问他:“跟周老师说了吗?”“嗯…”孩子迟疑了,害羞的眼神,勉强挤出不好意思的笑容。我知道,他没有!而我接到他时,办公室没有其他人。
纸杯很小,价值也很小,但是这样的行为,是令人不齿的。“勿以恶小而为之”不正是如此吗!随即,我让他拿着纸杯独自回去,跟周老师道歉,并征得同意,否则不可以拿走。
很快,孩子开心地跑回来,高兴的告诉我:“周老师说可以。”当然了,老师还能说什么呢?
一路上,我的心里五味杂陈,羞愧,自责,就像是做错事的孩子,对未来充满担忧。《弟子规》中说“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对于此,二年级的他早已信手拈来。然而,烂熟于心又能如何?生活中,依然这般混沌不明。
今天,我没有厉声呵斥,因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他眼里,或许这就是一次不礼貌的行为,反而暴露了我们自己教育上的缺失。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未尝不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机会。
回家后,我们严肃的讲明了道理,并约定,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包新的纸杯,下周上课时,还给老师。他爽快地应承着,没有太多波澜的情绪,让我深感无奈。很多东西,对当下的孩子来说,来得太容易了,以至于他们并不懂得什么是宝贵,如何珍惜。
何为善?何为恶?今天,我们对孩子看似善的付出,对孩子的明天而言,未必就是真善;今天,我们留在孩子嘴里的恶,同样未必就是本意。
在“善”中感受恶的改变,在“恶”里领悟善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