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故事》这本书从进化的角度研究了人类的健康与疾病。
昨天我们分享了本书的第一篇笔记《从进化的视角看待健康与疾病》,知道了什么事适应进化和文化进化。今天将分享人类进化的五个阶段:
1.直立猿:开始直立行走;
2.南方古猿:饮食的改变;
3.直立人:最早的狩猎采集者;
4. 冰河时期的古人类:更大的脑容;
5. 智人:拥有文化创造力
可梦晨读笔记
一、直立猿:开始直立行走
人类从何进化而来?你心中可能有个模糊的答案:人类是从猩猩进化来的,并不准确。
黑猩猩是人类的近亲,而大猩猩是人类的远亲。
和我们往常的想象不同,区分出最早的古人类和猿类的特征,不是制造工具,不是更大的脑容量,也不是我们特有的语言能力,而是直立行走。
我们知道大猩猩和黑猩猩的行走奔跑方式是指背行走,就是用手指的中部来支撑它们的前肢,有研究表明,行走同样的距离,用指背行走消耗的能量是直立行走的四倍。
在距今1000万~500万年前,地球正好发生了剧烈的气候变化,开始急剧变冷。对于猿类而言,森林的面积缩小了,它们不得不走更多的路去采摘到足够的果实。这时候,能直立行走的猿类显示出了生存优势。第一个优势,就是直立行走比指背行走消耗的能量更少;第二个优势,是直立行走更方便采摘树上的果实、在行走时携带果实。
二、南方古猿:饮食的改变
不管是直立猿还是其他猿类,主要都是靠采摘野果作为食物,地球的气候一直在变冷,树林面积缩小,果实越来越少,哪怕直立猿走很远的路,也很难找到足够的果实来填饱肚子。一部分直立猿找不到野果,就开始吃其他食物,比如植物的叶子、茎和种子,还有埋在地下的根、块茎。
人类进化史上的第二大重要转变,就是饮食的变化。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大约在距今300多万年前,直立猿的后代——南方古猿登上了历史舞台。
和黑猩猩吃的东西相比,南方古猿吃的地下块茎淀粉含量更高,但是和现代人吃的这些粮食相比,这些食物的纤维含量还是太高了,这些块茎嚼不烂也咽不下去。为了填饱肚子,南方古猿只能连续几小时咀嚼块茎,吮吸汁液,获取营养。
进化学家研究古人类化石发现,南方古猿相比于 一开始的直立猿,他们的门齿变小了,而臼齿变大,咀嚼肌也变大了。门齿是用来咬野果的,而臼齿和咀嚼肌是用来咀嚼多纤维的地下块茎的。这一证据支持了以上的进化学观点,在面对食物危机时,南方古猿的牙齿和面部随着饮食习惯发生了进化。
三、直立人:最早的狩猎采集者
在距今两三百万年前的冰河时代,地球开始不断变冷,剧烈的地质运动导致非洲大裂谷的形成,非洲东部原本的雨林地区变得非常干燥。古人类就生活在这片草原和林地夹杂的地带。他们不再满足于长途跋涉、去寻找挖掘地下块茎,花大量时间咀嚼块茎获取能量,而是转向了另一种更高效的生活方式,那就是狩猎和采集。
狩猎采集者学会了分工合作和分享食物,由女性负责采集植物和养育孩子,男性则集体出动合作捕猎。为了切开难咬的肉类,他们也发明了一些简单的石器工具,进行切割。
进化学家发现,最初的狩猎采集者和现代人最相似的地方不是大脑,而是身体。这一阶段的古人类,被称作直立人。
从直立人以后,古人类的身体不再像猿,而更像现代人了。直立人的狩猎,靠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他们的狩猎方式,是在炎热天气下追逐大型猎物,猎物跑一段时间就要找一个阴凉地方,通过喘息来散热,狩猎者会偷偷追踪到猎物休息的地方,让猎物没有时间散热,反复多次追逐之后,使猎物中暑倒下。
为了长途行走,直立人进化出了足弓,腿变得更细长,骨骼关节变得更粗壮。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鼻子。南方古猿的鼻子是扁平的,吸入的气流呈一条直线,进入内鼻,这与猿和狗的鼻子构造差不多。但是直立人的鼻子是隆起的,吸入的气流经过鼻孔,上升,旋转九十度才进入内鼻,这样鼻腔黏膜会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湿润,避免肺部过于干燥。在炎热干燥环境下,这对需要长距离行走和狩猎的直立人特别重要。
四、冰河时期的古人类:更大的脑容
对于动物而言,一般是体型越大,大脑也就越大。我们用大脑重量除以身体的重量,就能算出一个物种相对于体重的脑容量。研究表明,人类的这个相对脑容量是体型相似的哺乳动物的五倍,是其他灵长类动物的三倍。
大脑特别消耗能量,如果不能够获取足够的能量满足日常消耗,巨大的脑容量对于生存而言,反而是劣势。
古人类会分工合作、制作工具、使用火,他们需要和更多的人沟通协作,对脑容量的需求就增大了;反过来,分工合作帮助他们获取了更多的能量、使后代更好地生存了下来,这些多出来的能量又满足了大脑的能量消耗。
伴随着脑容量的增大,人体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脂肪的增多。也就是说,在同一时期,进化使得人类更胖了。
人体会把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存储在体内,一旦能量摄入不足,就会消耗脂肪供能。
五、智人:拥有文化创造力
走过了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我们终于迎来了人类进化史的最终篇章——智人阶段。
最早的智人,来自于20万年前的非洲。智人和尼安德特人脑容量都很大,都以狩猎采集为生活方式,而且也都会制作工具。这个工具制作传统,被统称为旧石器中期文化。智人与尼安德特人真正的不同发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在这个时期,智人发生了技术大爆炸,他们开始用石头制作薄刀片,用骨刺制作针和锥子,搭建营地和房屋,能捕获的食物也大大增多,鱼类、贝类、鸟类都成为新的食物来源。更大的变化在于文化与艺术,壁画、雕刻、随葬品等艺术品大量出现,每个地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
最后,智人存活了下来,而尼安德特人灭绝了,为什么呢?
进化学家在研究智人和古人类的大脑发现,虽然智人的大脑和古人类一样大,但是大脑不同分区有细微的差异。比如,大脑中负责记忆的区域,智人比古人类大了约20%,大脑中负责决策的前额叶,智人比猿类大了6%。这说明,智人比古人类有着更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决策能力。
除了大脑,智人的声道也和古人类不同。一般的哺乳动物面部较长,声道的水平通道长,垂直通道短,包括猿类也是这样。而智人则是水平通道和垂直通道都比较长,这样的优势是,能发出的声音更多样、更清晰。缺点是,垂直通道太长,导致喉部在颈部的位置很低,舌头后方形成了一个共有腔隙,食物和空气都要通过这里,分别进入食管和气管,所以吞咽太大的东西可能会堵塞气道,容易噎着。古人类的声道介于智人和猿类之间,发出的声音不如智人说话这么清晰。人类学家认为,声道的进化,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可能也是智人在进化中最终取胜的原因之一。
尽管智人与古人类在身体上的差异很小,但智人凭借文化创造力在人类进化史中取得了最后阶段的胜利。文化能力的出现,是人类进化史中最具变革意义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