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美国整一个月的那天,司马先生神秘地带着江里滚出去约了个会。高速公路上了下、下了又上,开车开了近一个小时,才终于到达目的地。本以为肯定是一顿“高级的”西式菜,下了车才看见眼前赫然写着“小肥羊火锅”。江里滚激动加感动,眼泪都流下来了。
然而今天要说的重点在于,爸爸妈妈出去的几个小时,晟谦在家里跟奶奶一起玩。玩什么呢?
晚上我们回到家,晟谦早已经睡下,奶奶坐在客厅里,笑眯眯地给我们看他们战绩的照片:用大被单和椅子搭的帐篷。
司马先生是家里的老幺,上面的哥哥大他十几岁,所以父母现在都已经70多岁了。
70多岁的老太太,把被单都扯出来,就是为了跟孙子一起疯玩,我心里小小地给惊到了。
我一定是有个假童年吧?
话说我们独生子女的这一代,小时候放寒暑假都有去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的经历。要是正巧碰上个表姐妹堂兄弟,比起每天孤零零在家,简直开心得要命,十八般武艺恨不得全使出来,能用的家伙什儿也全都翻出来。
这个时候,长辈总是要黑着脸教训的:“不要把雨伞全拿出来撑开!” “看看床单被你们滚得多皱,快从床上下来!” “饭粒吃得到处都是,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利索!” “你们怎么这么吵人啊,下次不要来我家了!”
然而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生活在和成人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用枕头搭一座城堡,也可以摇身一变公主王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大人们究竟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期待呢?难道要他们板板正正地坐在那儿读上一天书?难道要他们规规矩矩地写上一天作业?难道他们会把饭吃得干干净净、颗粒不剩?
最后发现,还是打开电视,让动画片做他们的免费保姆最好:一动不动,自然不会把家里弄乱;没有吵闹,自然家里就清静了。可是,大人是清闲了,孩子们宝贵的童年却流逝在无聊的广告时间里。
帐篷事件以后,我反复琢磨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国家庭教育反复要求整洁秩序,但孩子生来就是乱糟糟的生物,太讲秩序会束缚他们的天性,破坏他们的创造力,说到底,好处不过是为了大人们自己的便利。
美国家庭教育给孩子更多自由空间,自由不仅帮助他们发散思维,也帮他们把天性最极致地发挥出来,这一点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当然非常值得羡慕。
常听见人们用羡慕的语气说,人家美国的孩子不到两岁就会自己用勺子吃饭了;人家美国的孩子个个创意十足、艺术体育样样行...
我们总能看到美好的结果,却看不到:学着自己拿勺子吃饭的过程,每顿饭都是满地的饭菜需要打扫;练习画画的过程,总免不了满地满身的各色颜料...
创意,从来不是建立在秩序之上的。圣经《箴言》中说,家里无牛,槽头干净;土产加多,乃凭牛力。把孩子规规矩矩地放在一个四四方方的框子里,解除了我们对麻烦的顾虑,满足了我们对秩序的需要,却困住了他们的成长。
不过如此这般的说教听得太多,很多我们国内的爸爸妈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开始打着“给孩子自由”的幌子,学习“散养”自己的孩子。
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床跳塌了也没问题,玩具满地也不要紧,颜料上墙也没人管,饭菜乱甩也无所谓。我只在乎你的智力是否得到了合理的开发,你的自由天性是否得到了必要的释放,剩下的烂摊子,我耐心收拾就好,都是为了你。
好吧,我时不时发顿脾气,还不是因为你越过了我的底线?
不过恕我直言,你误会了,人家美国的孩子才不是这样养大的。
奶奶陪晟谦玩了一地的玩具,但最后收拾的那个人,并不是奶奶。
美国父母也是人,孩子的自由固然重要,但多数父母早已立好界限:自由是建立在责任的前提上的。
就玩具来说,司马先生对晟谦的基本要求是,你可以随便玩,但晚上睡觉前你要自己收进箱子里;如果你不能及时收好,那么剩下的这些,我替你收好:切明天我要替你保管。
晟谦早已习惯这样的“条约”,也一直在极其负责地执行。他在这样的约束里不但体验到了自由,也充满了安全感:因为他晓得只自己在父母给的界限范围内,他就完全自由,不会受到莫名的、突如其来的责备;而倘若他出错,也心知肚明问题出在哪里。他很小便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偶尔偷偷懒耍耍赖,爸爸妈妈拿走玩具,他也态度良好地接受后果,而非大吼大叫。
说到这里,想跟各位推荐《为孩子立界限》这本书。孩子需要自由,我们先得从“嫌麻烦” “怕脏乱”的大人世界中走出来,欢迎他们对自由的需求。但是孩子就像大人一样,需要界限。界限好像羊群的围栏,不光是为了约束,也是为了在界定的范围内最大程度上给他们自由;没有界限,无以谈自由。
这就是我最近常常在想的问题,思路略混乱,还是写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如果刚好引起了你的共鸣,就请鸣在留言区吧,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