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悟恩居士 图|源自网络
我是一个不大会说话的人。
对我而言,沟通只是为了交流信息,说明事实,所以对一些客套我都是能免则免,可以不说话的话,我大抵会选择沉默,只有心血来潮或者面对很熟的好友亲朋,话才会多些。
自觉这种习惯还不到讨人厌的地步,但相对于很多八面玲珑的人而言,贴在我身上的标签必定还是少不了一个字:闷。
1/话多容易造成言多必失
话少当然不是优点,但话多也未必是好事。
几年前,陪某港资公司的部门经理坐动车去深圳。
这个经理年轻,有些意气风发,在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里,嘴巴就没消停过,而且说得很大声,引来旁人斜睨的目光,我明显感觉到右边那个女孩身上燃烧着的熊熊怒火……
这种情况就不止话太多,还大声喧哗,缺乏公德心。
听朋友说过一件事。
一个刚出来工作的年轻人,在一家工业设备公司上班。
有一天,经理安排这个年轻人到一个国企客户那里收支票,说那边已经安排好了,去找负责采购的谁谁谁就行。
年轻人到了国企,那个谁谁谁不在,可能刚好走开了。
此时,谁谁谁的同事主动走了过来,热情得很,拉年轻人说东讲西,问年轻人公司的情况。
年轻人聊得兴起,也没在意,就说了一句,说我们经理跟那个谁谁谁很熟。
结果没几天,年轻人就被经理狠狠地修理了一顿,原因是他说的那句话,让对方负责采购的谁谁谁坐了冷板凳,向经理投诉了。
年轻人的一句话,就令谁谁谁和经理都变得极其尴尬:他们同时被各自的公司怀疑当中存在着私相授受。
2/一句话包含了4层意义
现实生活中,即使是同一句话,也可能代表着不一样的意义。
费德曼•冯•图恩教授在他的著作《谈话圣经》里提出,一个信息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面向,分别是:事实、关系、自我宣称和诉求。
所以,同样一句话,放在不同的情境中,就可以被解读成四种不同的意思。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吃了没?
如果对你说这句话的是你的好友,那这句话很有可能是一种邀请,如果你没吃,那就可以一起去吃了。
如果问你的是家人,特别是长辈,一句吃了没则很可能是一种关心,他们怕你饿着了,如果你没吃TA可能就帮你弄吃的了。
同样是问你吃饭了没(事实),就会因为发问者的自我宣称(邀请或确认),暗示出不同的诉求(一起吃饭或我煮给你吃)。
由此可见,如果在沟通中没有考虑到其中包含的信息,你很可能会错判了情势,作出不适当的回应。
如那个小年轻,他不知道自己脱口而出的“事实”或“臆测”,会引起那么大的不良后果。
所以,要学会仔细判别每一个信息背后隐藏的要义,读懂“言下之意”,听出“弦外之音”。
特别是在天朝文化中,许多话不会说破,那些没说出口的话才是真正的关键。
有时候并不是知道了什么就答什么,而要想一想别人想听什么,以及别人为什么要这么问。
3/不要把"说话利"当作"说话直"
图恩教授提到人们经常会“用言语隐藏自我”,使用“你的消息”,而不直接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而且还把这种不好的说话习惯包装成“讲话比较直”、“不拐弯抹角”。
某公司在夏末组织活动,给每人发了一套名牌运动服。
一个小女孩很高兴,迫不及待地打开试穿。结果一个职场老油条却面露不屑:这都是这品牌前年的老款了,至于吗。
这话里头就隐藏着蔑视与嘲讽。
两天后,职场老油条要找小女孩帮忙,就一改傲慢,满脸推笑:我这人说话直,你别介意啊。
小女孩的脑海里瞬间浮现了一句歌词:你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
这根本不是直不直的问题。谁都不是圣人,凭什么不介意?
“说话直”其实就是给“说话利”穿了一件好看的外衣,为伤人的意图找了一番合理的解释罢了。
言由心生,真尊重才会有真善言,与虚伪是不一样的。
直,不代表可以为所欲为口无遮拦;直,不代表可以信口开河发泄积怨。
你直,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要为你的“不虚伪”让路;你直,不意味着你的唐突与冒失就应该得到原谅。
真性情不是说话不经大脑,真率真不是无视他人感受,真坦诚不是肆无忌惮,只图自己痛快。
4/让别人舒服的程度,决定你的高度
有一个HR写过一篇文章《谈话让别人舒服的程度,决定你的高度》,文中写道:
因为我做猎头职业的原因,我们接触的老总有几十万年薪的,也有几百万的,甚至有过千万级年薪的老总。要问我对这些老总有什么本质感觉上的不同,我的回答是,越是高薪的老总在与其交往中他会越让你感觉到舒服。
跟千万年薪的老总谈,谈上两到三个小时,无论我说的话是酸甜苦辣等味道,他们都能把每一句话平缓接起来回答,而从不让一句话落地或磕碰,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就像打太极,无论什么招式,全部是以柔克刚。
这就是高手过招,化解问题于无形之处,于无声之中。他们之所以挣千万年薪,自有千万年薪的价值,让人舒服程度也许就是一个衡量指标。
相信诸位也遇过这样的人。
他们为人谦彬有礼,行事滴水不漏,照顾细致周到,说话风趣幽默,假如一大桌人一起吃饭,他做的事,说的话会照顾到在座的每一个人,让所有人都感到舒服。这是何等的修养。
童言可以无忌,年长则要慎言。成年人就应该这样,这是礼数,更是修养。
儿时恣意张扬,少年彬彬有礼,青年顾全大局,中年推己及人,老年谆谆善诱。不要因为不会说话而让别人觉得你空长了年岁。
以尊重和善意为前提,才有资格谈直爽和率性。
那些自诩为直性子,打着“心直口快”的幌子无所顾忌,是自私。
5/善良都在话里
有句成语叫相由心生,其实话也是由心而生。
善与不善,就在言语间。
开口是让人如沐春风,还是让人磕碜不适,已是天壤之分,云泥之别。
如果已经形成了不好的说话习惯,怎么办呢?
教大家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在要开口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要说的这句话是真的吗?
我要说的这句话是出于善意吗?
我要说的这句话是一定要说的吗?
其实,这是佛学上讲的开口的三扇门。有了这三扇门,说话即使不会受人欢迎,起码不会令人讨厌。
我是悟恩居士,一个会写字的修行人。祝诸位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