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玄出品,《论语》解读。
本章继续品读论语第六篇“雍也篇”。唯一直面谈到“中庸”的一篇。
在上章学习了“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华去齐国,冉有来向孔子为子华拿点米,孔子同意并强调不能给多。
但冉有不听孔子吩咐多给,孔子知道后就很生气。
后来原思在孔子家任总管,孔子给他的酬劳小米超出了范围,原思推辞不要。孔子却说自己吃不完可以分给邻居们。
为什么一个要多又不多给!一个不要多又非给多呢?
原来是因为子华出使齐国骑强壮的高头大马,穿轻便暖和的皮裘,说明他家底殷实并不需要粮食救济,所以孔子不愿意给他太多粮食,做锦上添花的事情。
而原思是因为家里贫穷,孔子多给他是希望他能吃饱。这也足以看出,孔子在辞受和取予之间绝不随便,总是按照规定行事。
冉有替子华多要粮食,孔子不愿意给;现在他的管家原思不想要那么多报酬,孔子却劝他收下;这说明孔子处理事情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并不感情用事去偏袒谁,唯一坚守的就是“仁”。
继续下章。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仲弓就是冉雍,孔子弟子。
骍(xīng)且角:骍,红色。周朝以红色为贵重,祭祀用红色毛皮的牛。角:这里指两角长得端正。
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这段是孔子夸赞冉雍的话,但这段话应该是断了一部分,没阐明全面。
犁牛是耕地的牛,中国古代耕地的牛是不能拿来祭祀的,因为地位低贱毛色也不好看;祭祀的牛要角长得很完整,毛色是红色的,长得特别高大上的那种。
“犁牛之子骍且角”,意思就是说一个耕地的牛,生下了一头很有贵族相的牛,角又好毛又红,虽然这耕牛没人愿意拿来祭祀,山川之神也不愿意舍弃呀。
据记载,冉雍的父亲地位低下,品德也很不好。却生出了冉雍这样有才有品德的孩子,被孔子视为“可使南面”,即具有帝王之相,能够做官治理国家的人。
然而,在当时那个等级分化严重的社会里,出身很重要,像冉雍这样的人虽然自身有很高的德行,却一直得不到承认。
孔子就用犁牛之子作比喻,说明它虽然是杂毛的耕牛所生,却天生全身红毛,双角端正,符合祭祀的要求。从这说明了孔子评价一个人不看重其出身,而只重视这个人本身是否具备才德。
出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能否有所作为关键还在自己。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该不断拼搏不断进步,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拥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
工作也是一样,不管在哪里上班,自我的提升才是重点之一,完善自己才能适应好环境。
接下来这章孔子又夸颜回了。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说:“颜回咋,他的心中长久地不离仁德,其他人则只能短暂的做到这样。”
多次提到过孔子从不轻易评论别人是否具备仁德,却认为只有颜回能长时间心明如镜,不为世俗私欲所累,长期保持仁德的状态。
按孔子的原则来看,这应该是颜回去世后孔子才给他的肯定,不然不到最后一刻,就算是颜回,孔子也会轻易下结论。
可以看得出来,颜回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将“仁”长期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与言论当中。
其他学生虽然也能做到仁德,但能够坚持的时间却很短,心灵还难以真正摆脱私欲。所以,孔子赞扬颜回“三月不违仁”,而别的学生“则日月至焉而已。”
仁德的修养要有毅力,有恒心,不能有片刻的放松懈怠。能够做到“仁”很难,而能时时刻刻将“仁”放在心里,事事以“仁”为准则更是难上加难。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任何时候你都保持自律的状态,能清楚的认识到你当下那一刻做了什么,是否保持良好的行为和情绪。
想要达到仁德的境界,就要坚持不懈,用毕生的精力来修养仁德,做一个仁德高尚的人是需要用一生来的录来走的。
福利一:
来简村,怎么少得了会员呢?大熊邀请你开会员啦,满满福利等你领,千万权重为你助力文章。
详情请点击☞简书合伙人大熊之影叫你领取福利啦!
福利二:
有奖征文,做青春勇士。大熊之影带领小伙伴们给广大文友发福利啦,快来为自己的青春歌颂一篇。
详情请点击☞【岁月拾遗】专题第一季征文: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