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章全都是讲关于孝这件事儿的。因为这个《为政》篇,《为政》篇跟孝有很大的关系。中国自古是以孝治国的,所以第五章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段话你得了解这个孔夫子那时候的背景,孔夫子那个时候呢,鲁君已经没有力量,那周王朝肯定早就没有力量了,然后鲁君也开始失去力量。鲁君失去力量以后,是谁在当政呢?叫三桓。就是这个季孙、孟孙、叔孙氏三家,这三家在掌管着这个鲁国的政事。这里边儿孟懿子就是孟孙氏的掌门人。孟懿子跑来问孔子,什么是孝?你知道很多人收了位高权重的人做徒弟,这是一个其实挺有压力和风险的事儿,你就能够看出来,孔子跟这个孟懿子对话,其实说得并不痛快。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说,无违。不要违反,无违。说完这句话以后,实际上你说孟懿子真懂了吗?未必。但是孟懿子没问。孟懿子没有问说,何谓也?因为这俩人的关系是君臣关系,实际上是事实上的君臣关系。这边是当权派,你是一个老师,所以虽然我认为你是老师,我来请教你,但是我没有接着问,我没有显示我的好奇心,孔子也就不必解释。
领导没问我就没说,但是孔子憋在心里边不舒服,没说明白嘛,所以出来以后,樊迟,樊迟是孔子的一个学生。跟我一个姓,可能是我的祖先,樊迟喜欢种地,樊迟喜欢收拾菜园子什么的,曾经被孔子骂过,这是后边的话。樊迟在给孔子驾车,樊迟御,然后你看孔子憋不住,孔子觉得刚才那个无违,竟然没有往下问。孔子说,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就是他问我什么叫孝?我说无违。这时候樊迟就比较亲近,樊迟曰:“何谓也?” 说老师你这是啥意思,你为啥要说这么奇怪的话?无违,什么意思?我们有很多人理解无违是说什么呢?
不要违反,不要对抗,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个叫做无违。但是孔子的解释不是这样。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不要违反礼节,这就叫做无违。生,视之以礼,就是你要有原则的对待自己的父母。这个原则是礼法,上古规定下来很多礼法。周朝的礼法都在那放着,你应该怎么对待他你就怎么对待他。这里边儿孔子强调的是,作为子女也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你需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你需要按照礼法来对待自己的父母,父母死了以后,你要葬之以礼,葬之以礼代表着什么?一方面,要有节制,因为那时候的贵族,一旦下葬,经常是活祭的,就是用活人去做祭祀。这过分了,这个不对。
但如果太穷的人,把父母的尸体抛在道边儿就不管了,也过分。所以孔子说葬之以礼,有礼节之就可以,然后祭之以礼,该祭祀的时候用符合礼仪的方法来祭他。为什么孔子要跟孟懿子说这个话,你知道这三家的人,当了鲁国的政以后啊,经常会做很多越轨的事儿,比如说后面儿讲到,三家者以《雍》彻,就是他们家在祭祀祖先的时候,放的是国家祭祀祖先的那个歌,就是把国家祭祀祖先的歌拿来放在一个贵族家庭里边用,像话吗?所以孔子说这是非常过分的事儿。甚至是适可忍孰不可忍。孔子都骂他们,骂过。所以孔子在跟他讲说,你真的对你的祖先好,你不要把你的祖先抬的那么高,违反了他本来应该有的那个位置,你非得要按照对皇帝、对于国王的那个方法来祭祀你的祖先,这个其实是给祖先抹黑,所以孔夫子讲无违,不要违反礼仪,叫做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是第一种孝。这三段儿都讲孝,后来还有很多孝的,你会发现孔子跟每个人说孝不一样,为什么呢?
孔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叫做因材施教。这个人有什么问题?这个人自己有什么缺点,这个人需要提醒什么?孔子就跟他说什么。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六章。第六章孟武伯问孝。孟武伯就是前面那个孟懿子的儿子,这已经隔了一辈儿了。孟武伯,那肯定比他爸爸年轻了。跑来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至少有两三种解释,有一种解释是什么呢?说对父母,你一定要担心父母生病这件事,久病床前无孝子,所以如果父母生病了,你一定要衣不解带,然后天天绕着父母转,然后给父母服侍,这叫父母唯其疾之忧。但是你说这里边儿怎么解释“唯”这个字儿呢?如果你这样理解的话,就没用“唯”什么事儿了,对吧?那还有一种解释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说什么呢?说你对于你的父母,什么叫做孝顺?就是只有他生病了,你才需要担心,父母别的事儿你不需要担心,这是孝。
这话怎么解释?这是曾经有一个公案,有人问这个孟子,说瞽叟杀人,舜该怎么办?因为舜是当时的国君,然后瞽叟是舜的爸爸,这时候请问,他的儿子作为国王该怎么办?孟子说他应该背起他爸爸跑,因为这是我爸爸,我宁肯丢了王位,我不做这国王,但是我要保住我爸爸,我要跑。这段公案跟这个什么关系呢?父母唯其疾之忧,孩子不要替父母做主,孩子不要参与父母太多的事儿。这个很像我们讲过的很多本书里面讲的这个家庭的伦理秩序。你记不记得《这不是你的错》,这样的书里边儿就会说,你看我们长大了以后,那么我们进入到40岁,50岁以后,我们的父母七八十岁了,这时候你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你经常会管父母的事儿,你会说你不要这样,你去干什么?你别跟我妈吵架,你像什么话!你看,我们对父母进行批判的态度,我们管他们的事儿,这时候家里边家庭秩序就乱了。所以孔夫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除了他生病,你需要担心,除了他生病,你需要服侍他之外,剩下的事儿你得尊重他。
你得让他自己去做决定,因为这是他的人生,他爱干嘛干嘛,你别为小事惹父母生气,为小事惹父母生气,你是不孝,所以父母唯其疾之忧,第二种解释。三种解释未必是只能取其一,如果你从这里边儿发现出了这么多感受,对你有用就好了,对吧?我们不是一个学术节目,你能够觉得有效。对你有帮助就好。第三种解释什么呢?什么叫父母唯其疾之忧啊,就是你要真正做到孝,就让你的父母对你,只担心你的身体这一件事儿,因为你看,我们一毕业找工作,没钱,父母担心你没钱,每个月给你寄钱。然后寄钱寄钱,你说你要买房子,父母担心你没房子,给你攒钱,卖了老家的房子,给你买房子。房子买了,担心你没孩子,想办法给你找对象,结婚,生孩子,然后担心你孩子没地儿上学,父母不完的心。所以你会发现,如果你没出息,或者如果你自己担负不起来自己的人生,你的父母对你担心的事儿没完没了,你的父母生下了你,欠了一屁股债,这一辈子会不停地替你担心,所以如果你真的成为一个孝顺的人。你应该做到,你的父母见到你都没啥好问的,你的父母见你就说,最近身体好吗?别累着了,就行了,这就是孝顺。因为你不可能做到父母对你不担心,我们的父母不可能不担心我们。我们的父母天生就喜欢担心我们。所以你不可能做到父母对你不担心,但是你要做到孝,你做到父母只担心你的身体,就算给父母省心了。这个的话,我觉得有可能,为什么呢?他是跟孟武伯说的,孟武伯是什么人呢?孟孙氏的继承者,孟孙氏的继承者,是很有可能有造反的机会的。就他只要说,我想代替鲁君,我要干事儿了,那就造反了。因为这是很有势力的家族。所以孔子说,别让你的父母替你担心,做点儿孝顺的事儿。孔子特别喜欢维护鲁君的地位。所以这三种解释,我个人更偏重于第三种,因为第三种更容易给我们指导,就是让我们把事儿做好,让我们跟父母更多的沟通。有时候你会发现,父母对你的担心,不是来自于你的生活真的过得不好,而是来自于你根本没有跟你的父母沟通过,你没有把你的生活过得很好这件事,告诉你父母,所以父母根本不知道。所以我们需要加强沟通,然后让父母减少担心,让父母说,那好,保护好身体就好。这是第二次问孝。这个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好,谢谢。
接下来言偃登场了,这个言偃呢,比孔子小45岁,他是叫子游,子游问孝。这是一个平民,是孔子的一个学生,跑来问孔子说,我来问什么叫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你看,孔子跟这种普通学生说话,和跟那些贵族学生说话,你发现是不一样的。跟贵族学生说话,点到即止。孔子也不愿意多说,因为多说显得你攀附他们。孔子说无违,你愿意问,我就跟你解释一下,你不愿意问,我跟别人解释去。而跟子游说话的时候,孔子说的特别明白,他说,今之孝者,今天所谓的孝,就是能养。
我给父母买了房,给我父母买了车,还带父母去旅游,对吧,就能养了,你给他钱,给他寄钱就行了。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你就养一个狗,养一匹马,你也能做到养它不敬,何以别乎?就如果你跟你的父母没有尊敬,没有这件事儿在这儿,这跟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你看孔子说得相当难听啊。你知道为什么吗?这个时候孔子应该已经70岁左右,就是离他的生命的终点已经很近了。孔子曾经有一次,我觉得孔子是不舒服的,孔子的学生上班回来,在朝里上班儿回来,回来就问他,朝里发生什么事儿。这学生就讲,说我们讨论一些大事儿,不跟孔子说,给孔子气的,就那段儿我们后边儿会遇到。孔子说我以前听这事我听的多了,你还不跟我说。就说明孔子在晚年,六七十岁以后,人开始变得反应慢,人开始变得话多,人开始变得信息不灵,变得爱操心,这是老人家的共通的。就所有的人老了以后,他的生活节奏都变慢了,反应变慢了,感官变慢了,那一定会出现反应慢,话语多,信息不灵,爱操心这样的症状。
在孔子出现这样的症状以后,连他的学生,那些他看着长大的那些孩子们,都开始跟他讲,说我们在谈论国家大事,你就别问了,这种感觉。很有可能这件事发生之后,子游跑来问孝,,然后撞到孔子的枪口上了。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吧,就是我不希望你像养犬养马一样,养着我们的老人家。这是孔子作为老人家的感慨,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句话,叫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第八章,子夏问孝。子夏问老师说什么叫孝?孔子说,色难,这个是我在讲书里边儿经常引用的一句话啊,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什么叫色难呢?就是我们的表情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的一件事。
那与之相对你会发现我们对待小孩子就色易。就是你家里有个两三岁的孩子,然后去照顾他,你会觉得特别容易和颜悦色,哎宝贝儿,真棒,真好玩儿,为什么呢?我就琢磨这事儿其实很简单,小孩子很萌,让你感觉很美好,老人变得越来越衰颓,小孩子给你带来希望,这小孩子你知道,你教他,你照顾他会一天比一天好,老年人给你带来绝望,给你带来失望,就是越照顾他越怎么样,他肯定是一天比一天不好,对吧,这是人之常情,生老病死这件事儿真的逃不开,所以在这种时候,孔夫子说色难,这句话能够理解,到底有多难,真的是很难理解似的。有一个爸爸,有一天爸爸大概七八十多岁了,老头,然后就问他的儿子说那是什么,然后他的儿子跟他讲,说那个是飞艇,对吧,然后再过一会儿,爸爸说,哎,那是什么,说飞艇,哎,那是什么?飞艇。越来越不耐烦。后来过了一会儿,那个爸爸说你小时候你曾经问我那是什么,我说是一朵花,说了七遍,你看就是我们小时候,孩子问多少遍,我们都很有耐心跟他解释,对吧。但是人老了以后,问了两三遍,你就开始不耐烦,还有一个就是培养护士的一道考题,就是我原来看这段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啊,就是挑选护士的过程当中,然后让这些护士回答一个问题,说有一个病患,这个病患呢,失去了语言能力,不会说话啊,有暴力的可能,就是会有暴力倾向呢,会打你啊,大小便失禁,然后也没有自己自主行动的能力啊,有时候能够爬,但是不能够走路,这东西没有,然后请问应该怎么照顾他,然后很多年轻的护士说这个没法照顾啊,这太难了。然后那个老师解释说,这是一个一周岁的婴儿。当你发现他是一个一周岁以内的婴儿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怎么能不能照顾呢?这很容易照顾啊,那当你脑子里想象他是一个老人家的时候,会觉得这太难照顾,这就是我们对于老人跟孩子不同的感受,就要像克服这种痛苦和压力是相当不容易的事儿,因为人们就是喜欢有希望的事物,人们就是不喜欢给你带来失望的东西,但是这正是我们需要修炼的部分。所以孔夫子说色难,我希望中国人都能够记住色难这个词儿。
就是我们要知道,对家里的家长和颜悦色是最难的一件事儿。然后有事弟子服其劳,就有什么事儿,就有弟子去做,就是孔子说,那些学生啊,就是啊,老师你别动过来,对吧,这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有好吃的,有好喝的,先给这个老师。曾是以为孝乎?这就叫做孝吗?这跟前儿呢,至于犬马皆有养,是一个意思。所以子游跟子夏问孔子孝。孔子有感而发,告诉大家说,不要给我脸色看是很重要的,我受不了这个,对吧?所以孔子都受不了,那我相信我们的家长可能更受不了这事儿了,但是有多少老人在家里边人气吞声?你会发现很多家长、老人老了以后,在家里边儿就变得唯唯诺诺,你的经济来源也变成子女的了,你生活在别人的屋檐之下,然后你替他带孩子,做了很多的事儿,似乎显得要钱还不太那么得当,对吧?我们把老年人当做这个不需要花钱的保姆在使用,有时候还觉得不耐烦,发脾气,好好反思一下,这叫做孝顺吗?有时候我们冲老年人发脾气,觉得你为什么不去旅游?你为什么不吃好吃的?你干嘛老省钱?我们觉得发脾气似乎是为了他好。其实只是为了满足你自己内心的空虚,你自己想证明自己是个好孩子,所以你骂他,你着急,而那个骂他的着急的过程是给他带来伤害的过程,所以你想清楚你到底是为老人好还是为自己好?真正为老人好才叫做孝,你能够做到敬,能够知道色难,能够让自己和颜悦色,这才是我们对待老人应有的方法。OK,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