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在哪本书上看到一段话:读书应该先通读一遍,将你最有感触的话划出来,将你的感悟写在旁边。读完后,再翻一遍,将你做了记号的部分看一遍,思考琢磨一番,忽略没做记号的部分。最后,写篇读书感悟。这本书就可以放上书架了,留待也许是很久以后再去回味。读了20几年书,从来只做了第一步。于是,忽然决定开始写感悟,每本一篇,今天写到第18篇。又萌生一个想法——把它整理出来。不知道能写多少篇,又能整理多少篇。反正想起,就做做,若是中断了,也无所谓,为难自己的坚持,不要也罢。人生短暂,从心就好。
——前言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老师105年人生留给我们太多启迪。读人物传记,可以试试从她的人生经历中找寻一些帮助我们做选择的理念,大有裨益。
培养一代富人,在机遇的作用下,也许只需要一代人即可。但培养一代贵族,需要至少三代人的努力。这个说法,我是认同的。我常琢磨,要怎样才可以成为或者说培养出一个有所作为不落俗套的人。杨绛老师是符合我心中贵族这一概念的人,因此读书时我总琢磨着,是什么给了她滋养,是什么给了她力量。读完我觉得,一是读书,一是爱。
人们常说,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生的。杨绛的父亲刚正不阿,母亲宽厚而有修养,父母恩爱而坚韧。家庭氛围和谐,充满书香。这样的家庭,给了孩子最好的滋养。
书中说,杨绛儿时求学,最厚重的一笔当属在启明学校,在那儿她初尝了信仰的力量。读《圣经》学会了颂歌里“我要爱人,莫负人家信任。我要爱人,因为有人关心”的精神。但其实,我觉得杨绛一生最深的信仰是读书。也许,读书才是杨绛老师面对任何困难,比如被打成右派去扫厕所、亲人离逝都能强韧地活下去的力量源泉。读大学时,刘仕明老师夫妇身患重病,他说他妻子方院长只要一拿起书,化疗的痛苦都仿佛没那么痛苦了,他手术完也是靠读书止痛。我当时觉得他夸张了,只是为了骗我们读书。工作之后,在工作间隙读会书,整个世界仿佛宁静下来,对嘈杂的办税厅枯燥的工作产生了强免疫力,我觉得他丝毫没有夸张。沉浸在书的世界里,确实可以忘记身处的那个世界。
关于给子女留家产。“经营家产是一件耗费精力的事情,容易把自己变成家产的奴隶;对子女而言,也是百害而无一利。”这是杨绛老师父母的教育观。父母留给她最宝贵的财富就是爱读书的性情。在现在这个时代,恐怕不能做到忽视物质,但我学到的是更加注重物质外的东西。
关于介入孩子的困境。少年时期的杨绛曾被安排参加一场她不愿参加的游行,因为不喜欢抛头露面。于是,他想让父亲帮他推挡。父亲说:世间凶险的事情太多,帮得了一次,帮不了一世。只有学会了巧妙解决一切困难的能力,才可活得容易。你有理,你可以去说,去不去由你。该服从就服从。”于是,杨绛自己向学校说了道理,没有参加。最终证明她的决定是正确的,游行的女生被军官非礼。
关于学习。杨绛几易学堂,大王庙学堂让她自在地成长收获童真,启明学校让她初识读书和信仰,东吴大学让她初露文学天分,清华升华。杨绛父亲主张让孩子们顺其自然地成长,而非呆板地填鸭式说教或严厉的教育。分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的技能和生存的能力。
关于婚姻。钱、杨二人的居室有坐拥书城的感觉,二人只纯粹地热爱读书,文学是他们共同的爱好。最理想的婚姻是:我见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钱钟书先生应该是觉得自己得到了最理想的婚姻了。俗世男女间,最好的爱情莫过于爱之收支相抵,并非一味强调牺牲奉献。人们常说杨绛先生低调、内敛成就了钱钟书,但也许她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是因为钱先生给了足够的爱的滋养,他们是互相成就呢?
关于诚实。杨绛老师少年时期曾听章太炎先生的讲演,担任书记员,却一个字也未记录。她说因为她一个字也没听懂。装样子,她一辈子都不曾学会。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小时候初学写作文时,老师说:作文很简单,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后来发现,这很难,因为我们的文字很多时候是有掩饰和美化的,就像加了滤镜的照片,我们觉得那样更好看。但,最打动人的一般都是最淳朴真实的文字和情感。
关于选专业。杨绛父亲说:一个人的职业去处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来抉择。外人只能陈说自己的道理,却不应该去干预。喜欢的就是性之相近,就是最相宜的。正在选择专业的学弟学妹们,你们觉得呢?
关于尽孝。书中说:对一个家庭而言,子女的陪伴比子女有成就多富有更重要。这点我很赞同。但它也说了,是对一个家庭而言,抛开了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和人民。
还有两个意外的获知:
一是,原来结婚前要去旅行,至少一个月,舟车劳顿下难免心烦意乱、原形必露这个说法的出处是钱钟书的围城一书。我也读过《围城》了,但只惊讶于钟书先生一个现实生活中有些木讷的人竟能对人心洞悉得那么透彻,却忽视了这个现在广为流传的说法的出处。
二是,原来杨绛老师原名杨季康。因为常有人将季康读错成绛,于是李健吾先生在她的第一部话剧作品《称心如意》出版时建议她更改的。
“珍惜得到的每一分,而那些没有得到的,皆是本应与自己无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