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时代起,耳机就伴随着我们,大街小巷也总能看到头戴各式耳机的男男女女,不论是沉醉于钟爱的专辑唱片,还是仔细甄别英语对话里的吐字发音,似乎都少有人注意过对自己耳朵听力的保护,马上就是国际爱耳日,而经常用耳机听音乐的你,真的关心过自己的耳朵吗?
一、听力年龄测试
大家可以在下方链接下载测试APP,按照软件的提示佩戴苹果原装耳机,可以较为准确的测试到你的听力年龄,对比即可得出自己的听力损耗情况。https://itunes.apple.com/us/app/mimi-hearing-test/id932496645?mt=8。
二、听力的损耗不可逆
测试完听力年龄,基本上大家对自己的听力状况有了个直观的印象。严重超龄的同学请回忆下是否戴了太久的耳机。
人耳是非常脆弱灵敏的器官,而作为耳朵最核心的耳蜗上,密密麻麻地排着一种很特殊的细胞,叫毛细胞(hair cell)。你看它的样子就知道了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残酷的现实是,随着年岁增长,每一天,纤细的毛细胞数量都在减少,当我们过了 35 岁时,已经很明显地不能与青少年那样听到很多高频声音了。
曾经在美国校园大热的高频铃声,只有青少年能听到
听力损失的机理
另外关于听力的损失,听力的一时损失有很多机理可以解释,一时性损失经过休息可以部分或全部恢复。
而反复暴露在噪音下产生的永久性听力损失只有一种解释,耳蜗纤毛细胞受损退化导致的特定频率下的不可逆的听力伤害。纤毛细胞一旦挂了是不可修复的(至少在现代医学条件下),然后挂了你的听力就再也回不来了。
最讨厌的一点是,因噪音暴露产生的听力损伤的频率(无关于你的噪音暴露类型),一般都是从4000-6000Hz开始,其他的频段可能不会受到影响。
人声和乐器的的能量大多集中在20-4000Hz的频率范围内,4000Hz以上都是些什么呢?
齿音、泛音、气流声,还有很多乐器的细节。
所以听力损伤一开始是注意不到的,在4000-6000Hz频段出现25dB左右的听力损失,在强大的脑放(咦)的作用下说不定会感觉声音的音质变的更好…刺耳的齿音没有啦音量再调的大一些吧(咦)
不过注意这一切都是不可逆的。
这之后就没有这么温柔了…当负责4000-6000Hz的细胞死得差不多的时候,听力损失就会进一步向高频和低频波及,低频会波及到人声的频段。 然后你就会发现别人说话开始听的不太清楚啦。从辅音开始,“三藩市”变成"安安日"啦…
反应过来就只能去医院了。。。
三、正确听音乐的姿势
所以如何才能安全的享受音乐呢?
答案只有一个,降低音量并尽量避免长时间在音乐的海洋里迷失了方向。
减少频次比较容易做到,毕竟只要不是专业从事音乐的朋友,一天两个小时的听歌时间对于普通爱好者已经很充裕了。
关键还是在于减少音量。特别是在各种嘈杂的公共场合,迫使你不得不增大音量才能听清音乐的地方,一定要使用隔音良好或者有降噪功能的耳机。
一般来说入耳式耳塞和具有主动降噪功能的耳机是保护听力的最佳选择。当然入耳也有其他的风险,佩戴不当可能造成外耳伤害或感染,摘的过猛可能会出现耳膜气压伤害,这些都是极端个例,喝水还能呛死人呢是不?
四、耳机推荐
1、入耳耳塞
在舒适度和隔音效果综合权衡的话,我推荐使用威士顿(Westone)w1,入门款即可,发烧就没必要了、舒尔(Shure)SE215、杰士(Klipsch)x10。
当然,入耳式耳塞只要用对了耳套,基本上效果都不会差,某宝搜索T400海绵套,定期更换更加卫生。
2、主动降噪耳机
主动降噪首选博士(Bose)的QuietComfort系列,不管是入耳、头戴还是蓝牙,博士耳机的主动降噪效果是有口皆碑的,强烈推荐下QC20i,预算稍多的可以考虑。其次则是索尼大法的主动降噪耳机,MDR-1000X,大耳罩,兼顾蓝牙和有线,索饭就别犹豫了。
我个人不喜欢所谓的四大耳机品牌,所以基本上不推荐他们的产品,关于耳机,我坚持认为舒适度和便携是第一的,请参考http://www.jianshu.com/p/9b9e48f12fa7。
最后,希望大家能安心的享受音乐,别让心爱的音乐折磨你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