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我觉察的意识 (如何看待自己)
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在生活、职场中,对自己保有客观的反思会使你更接近智慧。所谓“反思”,就是反过来思考、“回头”看自己。仿佛在你的头顶前有一个 “悬浮的注意力”,一个更加公正、理性的“你”,对自己的所思、所讲、所为做出客观评价。
开始自我觉察,就要多扪心自问一连串的“为什么”:
我刚才为什么那样说?
我为什么会不屑?
我为什么会愤怒?
我为什么会对此感到厌烦?
如果我是对方会是什么感受?
从开始保持“自我觉察”,发起一场内心的对话,很多“为什么”穷追不舍问到最后,都会发现是自己人性的弱点在作祟:自私、妒忌、安全感、懒惰...你也许还会追溯到童年,童年成长的环境带给你的影响,直到你发现一直带在自己身上的“模式”。
你发现自己存在这样、那样的“模式”,有的模式你是从小用到大的,也许在小时候,那种“模式”帮助你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关注、安全。但是当你长大了,这种模式可能并不适应成人社会的互动方式。你觉察了,看见了,接纳了,释怀了,自然就会“调整”到更好的状态。
2.保持 “好奇心”的意识(如何看待他人)
你不仅应该经常对自己发问,也同样要对外部世界发问。没有好奇心的人没有活力,同时也容易陷入自己思维的死胡同。你是不是觉得每天的生活没有激情?
每天在同样的时间里做着同样的事情,起床、赶地铁、上班、下班回家、睡觉;
你平常的活动范围局限在三点一线,周末也只是宅在家里睡睡懒觉或者追剧;
平常只和自己熟悉的人交往,几乎不会去参加有陌生人的聚会;
自从毕业后,就再也没有时间拿起书本学习了......
你是不是觉得你的生活变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很少有新鲜的事发生,虽然缺少一些新奇和刺激,但和自己熟悉的一切度过每一天,也让人感到莫名的安全。如果这是你的生活状态,那么,此时,你的好奇心正在被生活一点点地吞噬。
“人生时不时的是被困在玻璃缸里的,久了便习惯了一种自圆其说的逻辑,高级的还能形成理论和实践上的自洽。”这是2015年,当时已经42岁的张泉灵离开央视的辞职信上的一句话,很多人的生活状态也像是被困在玻璃缸里。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没错,好奇心是我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唯有保持着一颗好奇心,才能不停地去探索未知。
3.时刻关注“事实” 是什么(如何看待世界)
1959年,BBC采访数学、逻辑学大咖罗素时,最后问了他一个问题:“假如这段影片被1k年后的人所发现,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罗素说:“不管你是在研究什么事物,还是在思考任何观点,请只问你自己‘事实是什么’以及‘这些事实所证实的真理是什么’。永远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你认为人们相信了之后会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东西所影响。只是简单地去审视,什么才是事实。”
我非常喜欢这段话,并以此来时刻警醒自己,我的所见是否就是事实?关注事实真相,就是对是否已看到事物保持怀疑,并努力锻炼自己批判性思维的思考方式。
愚者无疑,智者多虑。
❤ ❤ ❤我是秋之白华白之秋,感谢您的阅读,喜欢的话可以点赞、留言或赞赏。“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