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户时期,日本的金属工艺到达顶峰,其中即以京都工艺最具代表。明治以后,西风日渐,日本的工艺美术在东西融合的激荡下产生了巨大的风格变化。因而要谈京都铜盖则必须分成:古铁壶风格(江户到明治)与近现代铁壶风格(明治到昭和)两时期。因为这两个时期以堂号路线的京都铁壶铜盖转变最为明显;而釜师路线则受到严格的历史传承要求规范,并无太大变化。
堂号路线——古京都铁壶铜盖
特征:凹盖为大宗,手作摘钮配件,古法单色或斑紫铜盖面染色,盖内无缝铆接中心钮柱。古京都铁壶堂号,当以龙文堂系统为代表。根据记载,龙文堂造铁壶在江户时期广受社会大众肯定与喜爱,制品种类多元,堂号分布也多为“龙”字延伸;除了最出名的龙文堂,还有金龙堂、青龙堂、凤鸣堂、铁紫堂等。江户风格承袭古日本的传统美学,沉稳、内敛、拙趣且富含中华元素。
高等级的铁壶采用厚重的铜盖施以华丽的斑紫铜染色,手作精密的铜摘钮为主流。这个时期少见使用纯银做摘钮的路线,最高端的作品可见铜底金银镶嵌摘钮,亦或用玉石做摘,盖内面多为纯黑染色,染色面具有硬度质感,并带金属光泽,十分美丽;摘钮中心柱与盖面结合处无缝,如镜面一般,制作工法为铆接-平整-落款—染色。近现代作品无从得见,保守估计此技艺已经失传。
堂号路线 — 近现代京都铁壶铜盖
特征:平盖为大宗。出现专业代工生产之摘钮配件,单色与斑紫铜色兼有,盖内斑紫铜摘钮固定方式有无缝整平与加垫明铆两种。明治以来,西方文化东进,社会文化与审美产生变化,古日本的厚重沉稳渐渐被简约素雅取代。平盖作品多了,纯银摘钮出现了,单色铜盖亦与染色铜盖分庭抗礼。
一波新兴风潮催生新兴明星作坊,金寿堂,光玉堂,云色堂等大展宏图。此时,传统老堂口龙文堂只有最高端的安之介作品能与之抗衡,江山代有人才出,不言可喻。值得一提的是这时期的摘钮渐渐失去古时手作的况味,西方工艺机械的导入,使得不同堂使用相同的摘钮配件,现代化专业分工在明治后已然成型。
大正时期以后,传统京都原先坚持费工的盖内平整技术也被打破;简易省工的加垫明铆(加一个垫圈直接铆实)取代了多重手续的无缝平整做法,这也是断代的重要参考点。
釜师路线 — 承袭传统未受西化的纯经典坚持
特征:各种形制的铁壶有其搭配的适当的盖型,自家手作的摘钮绝不假手他人。单色盖面或深沉青染色为主,少见花俏华丽的繁复设计盖面,纯黑淡光的盖内染色,极富自信的直铆中心盖柱。釜师的境界,或可用“无华”二字来概括一切。不做多余的装饰,不在作品上署款,不用繁复多彩的盖面设计,不在壶梁上运用金银,这就是日本传统釜师的修道与坚持。
釜师的铁壶盖,没有堂号铁壶壶盖的绚丽,没有金银镶嵌的贵气,没有显眼的名堂号注记,只有浓浓手作温度与人文气息。每位釜师做盖的风格均不同,唯有从各釜师的茶釜去理解。以釜师的世界而言,铁壶只是茶釜的附属。真正的艺术灵魂,全数充满于自持天职的茶釜作品。
压印款的低端薄铜盖从铁壶本身低下的工艺表现,几近机械化的铜盖制作,极可能是在昭时期日本人山寨龙文堂的低端作品,或者说此龙文堂已经不是那个百年老号龙文堂,只是有着龙文堂之名,而无龙文堂之实。这种压印款的龙文堂铜盖工艺等级低下,铜质不讲究,盖面不讲究,连摘钮铆接都十分拙劣,或可视为日本铁壶工业在昭和时期日渐西山之最后谢幕之姿,一代辉煌,晚景凄凉,让人唏嘘。
刘哥胡(壶)论
纵观京都铁壶壶盖的风格变化,每一时期都有其特有的特点。文化的碰撞和技艺的改进,令壶盖的设计和工艺更符合时代的色彩。正是如此,老刘认为对于铁壶的喜爱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对于铁壶的收藏与使用还是应以个人需求作参考。
•END•
本期关键词:壶盖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