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寻欢盗
刷了三遍电影。
女生,游戏爱好者、迷影、初级科幻迷、学生时代日漫迷。
第一遍单纯觉得享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感性占上风,在我看来,如果一部电影能让我的感官体验突破以往的极限时,剧情之类的bug就完全被无视了。致敬、彩蛋、情怀就可以将你带向高潮。当然我也是有生之年第一次在imax影厅见识全场观众高潮的场景。
动漫迷、游戏迷、科幻迷、音乐迷、骨灰级迷影都能从中get到巨大的惊喜,这让我觉得,老斯的小情怀,带来的那份“你懂得”的默契感珍贵又暖心。斯皮尔伯格让我们做了一场全世界最浪漫的美梦。只想感恩造梦者。
第二遍观影,主要看剧情。看到一些评论把五人小组作为电影的主角,剧情无疑正义战胜邪恶的套路,那这部电影的的确确就是部没营养的爆米花大片。
但换个角度,游戏设计哈利迪才是真正的主角,这部电影就是去探索一个天才游戏设计师孤独的一生,那么他所创建这一切的意义、他的孤独、他的玩家、他的游戏事业、他的朋友、他所生活的时代,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都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找到答案,并且“绿洲”还留下了那座堪称哈利迪大脑的档案馆。
这个就有意思很多了,或许一生孤独的人,才会在临终前还费尽心思为玩家设计彩蛋,哪怕离开世界后,依然希望在游戏中遇到最懂自己的知己。
这一场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做游戏设计的最高境界,以及作为玩家的最高境界,只有最懂彼此初心并且真正热爱游戏的设计者和玩家,才能在最后“阴阳”相遇的那一刻会心一笑。
他们在游戏中成长、体悟、思考、蜕变、收获、学习珍视现实。这是游戏带给他们的精神力量。就像我们对待喜欢的书籍和电影,创作者做到走心,读者(影迷)何尝不会带着初心去真诚的探索?何尝感受不到创作者的用心?
VR虚拟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另一种渠道以及可能性——产品的设计者与使用者,原本陌生的两个人,竟可以通过对产品的深度理解和热爱,在不同的时空维度产生关联和情感,这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而这一切只能在电影中发生,只有电影的能为我们打开这样的视角,去提前感知未来。
第三次刷又有了新的感受。情节方面极具想象力的地方在于,哈利迪所创建“绿洲”这个开放世界。玩过游戏的人知道,一款高级的游戏,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件伟大的艺术品。现实中任天堂的《旷野之息》是目前开放世界能够做到的极致,而绿洲则做到了可以颠覆所有人对开放世界的想象。
“绿洲”不止是一个装剧情的容器,也不止能容纳所有经典元素,更不是简单的模仿致敬。绿洲中可以自发创建人物、可以吃饭喝酒跳舞泡吧,现实中有的一切和没有的一切,这里都有,并且所有玩家可以随意切换身份和装扮,这就很可怕了,它会产生无限种可能性。
比如《闪灵》完全可以因为任何不同的线索被换成任何一部电影,80年代流行文化符号也可以切换成任何其他年代的流行文化符号,三把钥匙的通关过程,只是一个彩蛋而已,只代表了一场游戏,而整个绿洲中,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实现不了的,因为世界观是合理的。
设计游戏的规则,玩家通关过程中每一处埋伏,每一处细节,每一件装备,真人与VR虚拟世界的交互,不同场景的切换,甚至真实世界同步到虚拟世界中的极权制度,压迫与反抗,游戏中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逻辑上的合理性。
斯皮尔伯格和他的团队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们利用强大的技术、对游戏设计思路的精准把握,把一款游戏以及它的世界观完整合理化视觉呈现,并在视听语言上做到了极致。甚至在这个基础上拍几部续作都不成问题。
在一部电影里设计一款属于未来世界的虚拟游戏,光设计游戏关卡的复杂程度,甚至都能超越拍电影本身。光凭这一点,斯皮尔伯格就已经足够令人尊敬了。
总之,影迷对这部电影的狂热,绝不仅仅取决于梗的搬运,情怀和彩蛋只是增色和惊喜。也绝不是像其他文章中提到的因为现实生活太“丧逼”,才选择娱乐至死。
如果爆米花电影狂热的背后,是社会出现了问题以及现实生活的不如意。那是否意味着如果有一天,人们开始疯狂追捧文艺电影和严肃文学,人类就不丧逼了?社会就文明进步了?
我们之所以喜欢,就是因为在这部电影中既感受到了过去,又看到了未来;既震撼于科技的发展让我们享受到顶级技术带来的感官体验,又让我们警惕高科技给人类文明带来灾难的可能。
甚至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在社会进步和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当下,人类是否清楚什么时候该转身?什么时候向后退?在该打破规则推陈出新时是否故步自封?在沉迷娱乐和回归现实的周而复始中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无论如何,斯皮尔伯格的真诚和创作态度,配得上刷三遍,也配得上大多数人评价的高分。无论是未来的VR虚拟游戏,还是当下的爆米花电影,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娱乐属性,狂热的表象背后,或许有追捧者对现实的逃避,同样也藏着人类对美好事物最初的那份好奇心。
反正,游戏和电影永远没有错。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寻欢盗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