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秋日故乡行:
“乘着秋凉,回到家乡,初露未霜。古藤山诡谲,翕张心肺;孤松挺拔,俯仰云苍。青石微桥,枯泉流响,向往涓涓汇浪沧。青果季,看满园葱郁,碧沁清香。
娇娃姊妹成双。在野外、宜穿长袖裳。共泥沙玩过,又抓莠草;瓜秧扯下,再倚篱墙。逗逗猫咪,摸摸狗仔,笑呛咿呀聚气场。山村好,要多来走走,晒晒阳光。”
说实话,初读山野清风的这首词,感觉很一般,词的上下阕无论描景状物的对象,叙述推演的故事,语言修辞的风格都有不尽协调和谐之感。但通过与词人的沟通和仔细研磨,便渐渐品岀了个中的妙处。其实,词人如此谋篇布局,是十分刻意的。
词的上阕,初露,古藤,孤松,微桥,枯泉,青果,乍眼望去,这分别只是一种景物,但如果你能静静品读,细细回味,你就会咀嚼出在词人的笔下,它们转变成为了一个个意象,成为作者感情的寄托。“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一滕一树,一桥一泉,原本是安静的风景,而在作者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寄托着人心诗情,这诗情所折射的便是作者如春水一样丰盈润泽的心灵。
这里有他对诗词一贯严肃认真的态度——严谨的结构,有致的平仄;这里有他一贯的乡愁和对大自然虔诚的敬畏之心;这里有他一贯的创作风格——有风景,有诗情,又有意象。然而光有风景,光有诗情,光有意象,这种美好显然是不够的,在中国诗词歌赋中还要有意境。
词中,那“乘着秋凉”时满心的喜悦,如飞的步履;“翕张心肺”后的舒心惬意,自由无拘;“俯仰云苍”里的磅礴大气,傲视古今;“向往涓涓汇浪沧”的高远情怀,志在四方;闻着满园的“碧沁清香”,顿时让读者也神清气爽,连声叫好!作者借风借露借山借水把无形的乡愁有形化,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尤为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词作者在讲述“古藤山诡谲”和“孤松挺立”这两句词来历的时候,那种神秘而又敬畏,怅然而又悲怆的神情以及在叙述的过程中饱含的深情,很难让人不为之动容。
这种对故乡浓得化不开的情思在他的许多诗作里皆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常说:这片土地生我,养我,伴我成长却又催我离开,如今的它频来入梦,“走过昨天情未了,书生善感梦长萦”是这些年一直缠绕在他心间的情愫。他把自己的乡思落脚在河湾、山峦或田园,还有无数个乡村日暮的灯火,以及灯火下暖心的嬉笑怒骂。这些画面在他用深情的笔触描绘的故乡的诗作里触手可及。
我们曾带着这份由他的诗引发的向往,去往他的家乡。许是他的诗太美的缘故,当我们真的身临其间时反倒生出了几分失落。没见到“山涧蛇行起落差,瀑喧潭涌自幽崖”的壮观景象;没听到“独爱青山款款来,近闻汩汨望幽幽”的绝美声响;没感受到“百倩千姿雾里栽,盘根破土挺身来”的凌然气势。只是静立于那座颓败的老屋前,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长辈责嗔童稚逗,骂声过后笑声悠”的温馨画面。
同行的徐老师说:这样的老家能引发山野清风那么多的情愫,写出那么多思之入骨的诗词,我很佩服他。
在外人眼里,作者现如今的家乡并没有他诗中描绘的那般唯美,但,他依然饱含深情地向我们一一介绍他故乡的风物,哪怕有些场景已经只能靠自己的想象。他的言辞里满溢着如孩童对母亲怀抱的无限眷恋之情……
我感动于聆听老师谈及诗词,谈及故乡那种尤如谈及自己心爱的儿女般甜蜜忘我的神情……
但是,如果今天这首词光写乡愁,光描述乡景,那它便只是作者“总有乡愁入梦来”系列里的一小部分。没想到的是词的下半部分笔锋一转,转到了让我始料未及的方向,这是引起我兴致的关键。
与上半部分在选景和用词上的优美严谨比起来,下半部分便有了轻佻随意的嫌疑。尤其读到“在野外,宜穿长袖衫”这句的时候,我几乎无法把刚才还伫立在孤松下吟诵壮美山河的词人与之等同起来。这是什么?这是一个慈祥的外公对心爱的外孙女殷殷的关切,生怕“秋凉”对她们有丝毫的侵犯。“玩泥沙”“抓莠草”“扯瓜秧”“倚篱墙”“逗猫咪”“摸狗仔”……凡此种种,浓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便在这“笑呛咿呀聚气场”中热烈上演,乡村生活的乐趣横生,含饴弄孙的温馨画面跃然纸上。最后那一句“山村好,要多来走走,晒晒阳光。”看似不经意,却让人有了即刻起程的冲动。
看似脱节毫无关联的两个部分让我有些猝不及防。还未从词前半部分的幽远意境,情真意切中缓过神来,后半部的童真稚趣,招猫逗狗以及作者如孩童般欢欣喜悦的心情立马让我忍俊不禁。这还是作者本人吗?从凝望家乡的深情到含饴弄孙的柔情,这不过转了个身的距离。我被逗乐了,相信其他读者也会被逗乐,我敬佩写词之人大胆的文风,活跃的思维以及他不拘一格的真性情。
转念一想,这又何尝不是作者用另一种心情另一种笔触去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呢?带着在温室中成长的“娇娃姊妹”来到乡村,任由她们恣意玩耍,甚至已进花甲的他也与孩子“共”玩泥沙,共享天伦,我想他是希望他的子孙后辈也都能记住这份水土之情,血脉之亲。于是,结尾那句质朴无华的“山村好,要多来走走,晒晒阳光。”的言外之意便是“家乡好,要常回家看看。”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乡愁……
整首词便在这里戛然而止,意犹未尽,意境深远……
什么是意境?林语堂说,“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景物与人心,一静一动,互相映衬,互相呼应乃至融合,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构成一个流动的空间,这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让人品味,让人沉湎。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先生特别推崇这个“真”字。这里的“真”是一种性情,用林语堂的话说就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这种意识,这份深情,这双来自艺术的眼光,在山野清风所有的诗作里都能深切的体会到,而他的这首词更是加深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