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即便要离开父母,也必有自己的云游方向。像徐霞客那样的旅行家,他也是先要顾及父母的生活,再把自己的事业进行到底。而现在的孩子们,生活方式大有改变,家庭观念远不如从前,或出外工作,或出外打工,近几年普通百姓出国者不计其数,撇开父母,撇下孩子,让父母不光成为留守老人,甚至是空巢老人。
农村里,好多房子是二层或三层小楼,看起来富丽堂皇,却没人居住,村里只剩下老人,孩子究其原因是孩子们出外打工几年,在城里买下房子,扎下根,把孩子接到城里,家里除了父母守着老宅子,过着凄凉悲苦的日子之外,无人问津,令人唏嘘不已。
大根今天三十几岁,高中毕业不久就随村里人到了洛阳,在建筑工地做小工,可他眼头活络,能说会道,一年后就跟着师傅学会砌墙,工资高了两倍多,又干些五年,换了好几个工地,结识了好几个包工头,频繁跳槽,工资越来越高,他把老婆孩子接到洛阳,先是租房,再买房,成了洛阳市人。他的父母在老家相依为命,逢年过节的,他们也回来看望,渐渐地回家的次数少了。但是父母不愿离开老家,遇到一个老人有个头疼脑热的,就苦了另一方,连个买药的人也没有,他们日常起居的平安都保证不了,何谈安享晚年?
我们同学聚会聊天时也常常议论养老问题,大家都是六零后,孩子己上了大学,面临的是择业爱情婚姻定居之类的人生大事,都在感叹:孩子其实是父母的债权人,他学习好了,远走高飞,让人牵挂,这时父母成了空巢老人,若一味不让他远行,得负责为他安排工作,他混的好了不说,若不称心,得埋怨父母一辈子;他学习不好,留在身边,又让人操心,操心他的甚至他整个家里的衣食住行,一不留神,孩子们又可能会成为啃老族。相比而言,大家宁愿当空巢老人,谁不愿自己孩子有出息的呢。
可是做为空巢老人,谁的滋味好受呢?儿行千里母担忧是老人的常态,如果是老人身体好了,能做些自已喜欢的事,能打打太极拳,写作书画,旅行登山,那就再好不过。若身体不好了,老人喜欢报喜不报忧,儿女们再习以为常,不回家亲眼看看,亲身陪伴,那真可能会留下终身遗憾。
我们县城里有一对老人,他们有职位,看到儿子小区争气,就把小区送到加拿大读大学,小区毕业后又留在那里并娶妻生子,这两位老人也恩爱开通得很,平时日子过得富有情趣,可忽然有一天,男的突发脑溢血,连送医院都来不及,死亡时老伴恍如做了一场梦,孩子在国外,什么都还不知道。儿子听说后回来,要接他母亲去加拿大,她去了一个月,回家再不去了,因为她到那里各方面的不适应。母亲在国内孤身一人,孩子一家在国外,那相互的牵挂可不是一星半点啊!
好在现在国家推进养老机制,农村有敬老院,城里有老年人福利院,力争使老年人老有所依,也确实为大根小区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可现在的床位根本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居家养老还是最基本的养老方式,这就需要孩子们常回家看看,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现在的公益广告做的好:那个患老年痴呆的病人吃饺子时往口袋里装饺子,嘴里喃喃自语“孩子最爱吃饺子,我给他捎几个。”另一则说的也好,老父亲给老伴去医院买药,途中接到女儿电话:“爸,你和妈妈近来怎么样?”爸脸上的乌云一扫而光,朗声大笑道:“好着呢。你妈还在公园练太极拳,我赶紧回家去做饭。”接过电话,老人自言自语“乖女儿啊,你啥时才回来看看呀?你妈妈看到你,病立马就好了……”林荫道上,落叶遍地,父亲的背影那么瘦弱,又那么单薄。
你知道世上最痛苦的事吗?那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有多少遗憾啊,他也许有干贯万贯家产,那是因为父母给的千万个支持,是他牺牲自己对家人的照顾与陪伴造就的。平时该回去看望父母时,有这样那样的借口,再订个单子就回去,再好好谈判谈判就回去,把这个单子的活儿赶出来就回去,一推二就,本来打算月底就回去,可过了五个月底都没回去成,最后还是一份病危电报催他到家,可什么都晚了,他哭天喊地,以头撞地,又有什么用呢?
人常说,父母在,人生尚有去处;老人亡,人生便只有归途。
我想起了我的父母,他们并不是空巢老人,他们受到病痛的万般折磨,我们姊妹们也算尽了最大的孝心,可在父亲的追悼会上,我流着泪对同事说“我父母去了,接下来就轮到我了!”那是脱口而出的,到现在我仍有好多遗憾,觉得我们做的还不好,有时捶胸顿足也白搭。
尽孝,是来不及等待的!
亲爱的,如果我们有能力,有机会,有时间,或者三者只拥有其一,就不要让自己的父母成为空巢老人吧。和他们居住在一起,不行,尽可能常回家看看,给他们切切实实的陪伴。陪他们话话家长,陪他们锻炼锻炼,陪他们多多吃饭,陪他们多出去溜溜弯,陪他们下几盘棋,陪他们多多出去旅行,如果有什么病痛,你就多多陪伴他们的床前。
什么都不为,只因他们是生养我们的父母,古语怎么说的?“谁言过草心,报得三春晖”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