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他是浪漫的、逍遥的、自在的,还是虚无的、厌世的、消极的?
如果有人告诉你,其实这两种印象都不准确,真正的庄子,是一个很认真、很用力在生活,甚至还带有点愤青气质的人,你又会怎么看待这种说法呢?
通过一本书,来聊聊这位让人看不透的先秦哲人——庄子。
叫《游世与自然生活:庄子评传》,作者是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庄子哲学的研究者颜世安。
颜老师说,庄子思想的根本问题,是人的痛苦,以及面对这种痛苦的出路问题。
这其实也是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庄子是如何来思考人世间的痛苦的,以及在面对人间的痛苦时,他探索出了什么样的解脱之道。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
虽然是宋国人,但庄子这辈子跟楚国又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
首先,庄子的思想浪漫灵动,他很喜欢借用神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其实很“楚国”,非常符合楚文化的特点;
其次,在他的代表作《庄子》这本书当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关于楚国风土人情、宫廷传闻的记载。
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庄子极大概率在楚国生活过,而且待了挺长一段时间。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是个“楚漂”。
关于庄子,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叫“濠梁之辩”。
故事是这样的。
话说有一天,庄子跟他的好兄弟兼老冤家惠子一块出去玩,所谓“游于濠梁之上”。
走着走着,庄子突然来了一句:“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这是说,老哥你快看看这些鱼,多欢乐。
结果,惠子较真了,他觉得庄子这话说得没道理,于是回了一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大哥,你又不是鱼,你咋知道这鱼是快乐的呢?
不过,咱庄子脑筋转得快,没有被噎住,而是马上接了一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哥,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这鱼是快乐的呢?
这时,最佳辩手惠子抓住了庄子的逻辑漏洞,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对啊,我不是你,所以我不了解你是咋想的;同样的逻辑,你不是鱼,那你肯定也不知道鱼是不是快乐的。
到这儿,庄子辩不下去了,于是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是在说,等等,咱回到最开始的讨论,你问说我从哪儿知道鱼是快乐的,那就证明,你也清楚我是知道鱼是快乐的,问题只是在哪知道而已,那我可以告诉你,我在“濠上”知道的。
庄子的这个回应听起来有点绕,我们来盘一下,是这样的:
一开始,惠子不是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嘛,这里的“安知”,可以理解为,“你咋知道,证据何在”,所以他们前面是顺着这个逻辑辩论下去的。
但是,这个“安知”还能理解为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你从哪里知道的”。
所以,庄子就利用了这一点,说,你都问我从哪里知道了,那前提肯定是我已经知道了,这是你承认的,问题只是从哪里知道而已。
所以,庄子最后说:“我知之濠上也。
”我在“濠上”知道的。
如果你从辩论的角度来看,那庄子这叫妥妥的诡辩,偷换概念。
但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在生活当中,惠子这样的人是不是也很扫兴很烦啊。
我跟你出来玩,看到鱼,我就随口感叹一句这鱼多快乐,你非要来杠,说我没法知道这鱼快不快乐。
这不是杠精吗?
而且,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惠子跟庄子似乎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在《庄子》这本书里头,惠子的人设大概是这样的:
爱较真,并且对知识抱有热情,他很希望通过逻辑和论辩来把各种道理搞明白。
那庄子呢?
庄子简直就是惠子的反面:
你爱较真,我就用诡辩来调侃你,你信任逻辑,我就嘲弄逻辑,主打一个“认真了你就输了”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