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16年钟声快要响起的时候,我人生的第二个本命年到此结束,新的纪元开始,在奔三的道路上跨出了更大的一步。
2015年,这一年,我刚从大学校园走向社会,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儿,一路跌跌撞撞,经历了很多浮沉变迁,也同欢乐也共忧愁,听到过很多故事,有的刻骨铭心有的过眼烟云。
在这个不小也不大的年龄,既充满活力又尴尬不堪,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小有成就,或者已经开始经营自己的小家,而自己却像一个还未长大的孩子,活在自己的乌托邦里,写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迟迟不肯醒来,既焦虑不安又无可奈何,只好通过或多或少的文字,在每个深深的黑夜里反省,希望看到灵魂的那一束光。
绝望有时就像平静的海面,下面早已风气云涌,上面却依旧波澜不惊,自己使尽力气,在海面拼命地游走,不过是想到达彼岸,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结尾写的那样:因此,我们逆流而上,尽管那倒退的潮流不断地把我们推向过去的岁月,我们仍将继续奋力向前。
2015年,这一年,与往年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不过是旧的年轮过去,无论我们舍得舍不得,新的一年都在那里翘首以待,但是这一年也确实发生了很多事,至少在这个年龄,让我成长,给我力量。
就像蒋方舟某本书的封面上写的,记录本身,即已反抗,而我想说,记录本身,也是一种遗忘,故而留存。
这是过去这个世界的一些认识,点滴片段,甚至以偏概全,再加上表达的局限,所以成了这样一篇文章,希望有人看到,也希望看到更多的人,这大概也是写的意义所在。
言归正装:
关于死亡
正当年轻,却大言不惭地谈论死亡,既显得幼稚可笑又会让人一头雾水。但是,死亡离每个人又有多远呢?
上周在上下班路上,目睹了几场车祸。电动车在马路中间躺着,伤亡者躺在地上一动不动,旁边围着很多人,交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警察在那里来来回回走动。我匆匆赶路,只是往那里瞟了一眼,不禁哑然,一旦死神降临,谁又能幸免于难?
年初,我在武汉,准备实习和论文,突然接到大姨的电话,说外公去世了。
我听完,反应是,怎么搞的?过年的时候不还好好的吗?还嘱咐明年过年来了一定要到这里吃饭,还聊你大学毕业没,工作定到哪儿呢,还问你什么时候结婚啊,不知道到那时我们还走得动不……
是不是太荒唐呢?亲人去世不是应该很难过嘛?可我下意识里并没有觉得他离开了,就像是以前,他生病住院,我们习惯地去问候一样,他还会安然无恙地出来。可他这次偏偏并不是因为重病车祸什么的,仅仅因为一场意外,溺水身亡。
而后,参加完整个葬礼,礼炮的声音在天空中回响,像是外公爽朗的笑声,明年过来一定要到这里吃饭,明年你们还要来看我……
我沉浸在一种无法言说的悲伤中,才深切地知道,这次不一样了,是的,他的的确确地离开了,没有向任何人打任何招呼,不声不响,好像是他早已经阅尽了这个世界的沧桑,决定与死神一道,去往另外一个想象的世界。
那不是我第一次参加葬礼,但却是我二十多年里,第一次从最初到最后完整地参加完一场葬礼。即使一接到电话,我立马买了票往回赶,终究还是没见到外公的最后一面,我不知道是不是见到了最后一面,心里的遗憾就会少些;我也深切地感受到,告别的时候要用心一点儿,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哪一天的哪一面是最后一面。
我只是从亲戚的描述中,知道他临走时候的模样,很冷,蜷缩成一团,像是新生儿刚出生时的样子,虽然是春天,虽然温度升高,虽然院子里的树已经发芽,但冷并不是一个形容词,它像零下一度的水,结成冰,然后上面突然裂出一道口子。
那是我第一次亲历死亡,在木棺前守了整整一夜,亲眼看着木棺被放入地下,然后被土一点一点地覆盖,最后堆成一座小山,那里安放着身体和灵魂。
也是在那次之后,我开始真正思考死亡这两个词,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是恐惧,还是从容?是挣扎,还是淡然?我们又该如何死去?是轰轰烈烈的,还是不声不响的?是千古流芳的,还是碌碌无为的?
其实,对于这种话题,思考再多也毫无意义,因为有些命题根本无解,而等你真正大彻大悟的那一刻,可能你已经没有机会来写了。
死亡对于死者而言,本身已经很空洞,而还有内涵的,大概是对于那些生者而言。
正如史铁生说的那样,“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们担心恐惧,这些都毫无意义,它就像一个如期而至的节日,无论你想过,还是不想过,节日都会过去。
再说,有没有一种生活,你愿意一直过下去?
每天都沉浸在盛大的宴席中,每个人都欢笑,没有悲伤,你不用任何劳作,只有享受,每天都还是千篇一律,你的每一天都是你的第一天,也是你的最后一天,第二天你醒来,重复昨天的生活。你看着身边的亲人都老去,或者像《活着》中的场景,你看着身边的亲人都离去,只有自己一个人活着,这难道是你想要的吗?
到了后来,我还是得出一个很虚无缥缈却又实实在在的结论,死亡就像旧的年轮过去,而新的年轮即将开始,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新一轮的开始。所以,不用害怕,也不用着急,我们能做的不过是珍惜眼前人,活在当下世,仅此罢了。
关于工作
忘了在哪儿看过这样一句话,相对于死亡,我更害怕从未真正地活过。
那什么叫做真正地活过呢?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抛开一切?为了自己喜欢的人,不顾所有?
小的时候,我们都有各种各样关于这个世界的念想,比如,我曾经对自由职业者很感兴趣,虽然并不知道这种职业到底是做什么的。等到后来才发现,每个人都以为自己会是个例外,但大多时候,大多数人还是要按部就班地去上班工作。
而即将过去的一年,在不同的公司游走,先是在一家民营企业,我人生的第一家企业,接着在一家台资企业,然后跟着私人老板,最后到现在的一家上市公司。
这里并没有什么励志的故事可讲,我不是那些毕业于海外常青藤学校的高材生之一,为了理想,毅然决然地离开年薪上百万的工作;也不是那些还没进大学就崭露头角的人,混迹于各种社交场合,与社会各界人士交流甚欢;更不是那些创业天才,大学刚毕业,就拿着几千万的A轮B轮融资,一呼百应,在各大媒体上弄得风声水起。
我只是国内一所普通大学的普通大学毕业生,毕业之际,参加各种各样的校招,在人才堆成人山快能填海的武汉,找到一份跟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不好不坏,差强人意。
大学学的是商务英语,不知道为什么,毕业的时候一心想要出国工作,而这样的工作性质,大多其实只能在欠发展的非洲地区。
当别人问你工作时,你脱口而出海外工作,整个给人以高大上的感觉;再具体问下在哪儿,非洲,他眉头一皱,啊,非洲啊?!我淡然一笑。你真有勇气,哈哈……
大概只有即将出国的人,尤其到非洲那边去,才能体会到那种离开前的心情吧。
回家把护照等各种证件办好,拜访了一些亲戚,通常出国工作,过年时是不会回来的,远在千里之外,真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情况,心里有忐忑,但不知为什么,那里好像有灯塔,指引着自己往那边去。
但是,有时候,你想出去,仅仅是因为你了解不够多,当你掌握足够多的信息时,你才会发现,自己当初的想法多么可笑。
尚未毕业之际,我从学校赶到广州实习,大概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实习生被安排在小隔间里,工作任务也特别地轻松,都是杂七杂八的,还有好多培训,所以工作起来特别地轻松,然后回校参加答辩,等第二次到公司的时候,心里多少有些害怕。
上次还是学生的身份,但这次是一个社会人的身份,没有人会在意你多大多小,你将被置于一套标准的评判规则下,你为公司创造越多的价值,你所能够拿到相应的工资就更高。
而进入公司的第二天,看到好多陌生的面孔,不得不感慨,这世界变化太快。公司员工的流动性实在太大,这也可能是民营外贸企业的一个特点吧。
公司开出的薪水很高,尤其对海外业务人员,并且为了公司发展需要,鼓励走出去。这不刚好正符合我所想的吗?但我最终还是没有出去。
期间,思前想后,反反复复,在楼梯道里抽完一根又一根的烟,打了一个又一个的电话,最后,我还是没听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
可能,大多时候,当你问别人意见的时候,其实,你自己已经下定了主意,只是想寻求认同罢了。
如果你要问,你明明很想出去,可最后怎么还是走了呢?
我只能说,感觉。
是的,想了很长时间,安全问题,工资问题,到底值不值,而我最想出去的一个原因,不过是想到那里体验一下,这种体验在以后很难再有,但是当你对公司的各个体系仔细打量一番后,你出去之后,真的是自生自灭,还有靠那运气,我犹豫了。
所以,后来是我自己认怂了,就在转正的前一天,提出离职申请。
而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离职后,孤身一人在广州这样的城市,房租水电,吃饭出行各种花销,会让你很快陷入一种恐慌的境地。找工作迫在眉睫,那个时候,哪有什么心情还思考说哪家好,哪家不好,只要给开工资,就可以答应。
在网上海投了简历,大部分时间都在车上,在找了几天未果后,当听说被录用时,心情非常激动,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第二家公司是台资企业,到公司的一周,什么具体的工作都没做,就是看文件,内部文件,整整一周,让人真绝望,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公司位于偏远的郊区,到市区一趟需要近三个小时,住在公司的宿舍,吃在公司的食堂,感觉整个人都被封闭在这里。公司每天早上要做早操,上下班打四次卡,开会基本就是宣读文件,办事效率极低,记得那次我去面试,每一个环节基本都等了三个小时,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多才结束,想来当初也是病急乱投医,想找份工作,况且这里吃住又不用自己管。
当然,这也不是要贬低公司,可能只是因为个人性格与公司不符,实在受不了这种繁琐的制度。
虽然老板人很好,一再挽留,但很遗憾,有时候,有些人不属于某个地方,即使再怎么挽留,都无济于事。
之后,跟着私人老板,做了一段时间的陪同翻译,因为老板是从武汉那边过来的,在广州最多只会呆半年,所以这里只是一段短暂的停留。
最后,看到深圳的外贸公司很多,一时头脑发热,一张车票,从广州到深圳,开始认真地去求职,毕竟,这时身上的积蓄兜兜转转,所剩无几,借宿在大学室友那里,确实是到了穷途末路。但是,从内心讲,这都是自作自受。
那时,虽然感觉潦倒不堪,但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选择企业时,倒也不那么慌不择路。综合分析自己的优劣势,最终进入现在的公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但某种程度上帮我走出了最初的困境,不用担心在这座城市怎么生存,不用担心吃饭租房问题,总体而言,依旧是不好不坏,差强人意。
听过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现在回望,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走了很多弯路,道理也不是没有用,只不过不是你自己用无数次深夜的失眠和凌晨的清醒熬出来的。
首先是对第一份工作的选择。听过很多人说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很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你以后会干什么。但其实到了后来,你会发现,第一份工作真的没有像想的那么重要,而校招最终进入公司,很大程度上存在偶热的成分,比如,那天的小组面试,自己莫名其妙地表现很好,那天终面的英文面试,自己不知所以地狂飙一口流利的英语,那天签约的时候,很多人都在犹豫不决,自己想都没想就签了。
而自己因为在大学里经历不够多,根本不知道未来干什么,只是凭着所谓的感觉,最后在关键时刻,认清工作并不是像你想的那样,结果第一份工作就这样不疾而终。
在年轻的时候,最值得的大概会是经历吧,因为这个时候还可以试错,成本相对较低,也能得到很多支持和理解,所以在能够犯错的时候,尽管去犯,并且去改。
其次,接着的几份工作,明显就是仓促的选择,为了暂时的安逸或者逃避,即不考虑自己的自身情况,也不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结果刚到公司一周,就草草离开,于己于人都不好,毕竟双方都花费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可见,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冷静,不要因为境况窘迫而丢掉判断事物的主见。
后来有不少大学生读者问,是要到大企业还是要到小企业?是要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总之,还没毕业就各种各样的问题,处在十字路口的时候,觉得特别的无望,倒不是看不到希望,反而是发现四处都是路,不知道往哪儿走。
那我又是如何看的了?我觉得,工作这种事情,最你喜欢的,你热爱的,但是这种情况又少,曾经做了一段时间的自由职业者,发现,实在是太空虚寂寞了。自由并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做,也不是什么都做,而是你在一个底线上,努力地往上走,越走到高处,你所看到的世界越宽广,而喜欢能促使你一直走,热让你走的足够远,再怎么说,要选个自己不讨厌的工作,不然真没法做下去。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中有这样一段演讲,“你们的时间很有限,所以不要将他们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意味着你和其他人思考的结果一起生活。不要被其他人喧嚣的观点掩盖你真正的内心的声音。还有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直觉和心灵的指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对于面临选择的人,我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方法论,只能分享这段我听了很多遍的演讲。
关于钱
问大部分人为什么工作,我觉得应该是为了生活,为了更好地生活,说白了就是为了挣钱,当然有的人是为了工作本身。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看到到处流传的文章,都传达出同一种声音,比如,我为什么这么努力地挣钱,只是为了存Fuck You Money,只是想在说走的时候就走,我这么努力地挣钱,不过是在遇到爱情的时候,可以不让对方因为没有钱而离开我,我这么努力地挣钱,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成长的速度,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我这么努力地挣钱,是为了想让自己的后代做个富二代,我是富二代他妈。
后来,我发现,那些存了钱的人,也没说走就走,世界那么大,他们又换了一家公司而已,那些挣了比以前多的人,好多并没有成为富二代他妈,反而他们的爸都已老去。
所有人都嚷嚷着挣钱只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好,但好多却越来越累,越来越不开心,而细看,他们并不是没有挣到足够的钱,只是没有填满更深的欲望而已。
记得那时候,刚到深圳,一穷二白,借宿在朋友那里,每到周末,都是点外卖,我们笑说这生活太屌丝,但每次吃饭都觉得,啊,味道还不错;后来过了两三个月的时候,境况好转。他来找我聊天,我们随便找了一家饭店吃晚饭。吃完之后,在城市的街道上转了一个多小时。看到一家烧烤店。
他说,进去再坐会儿。
我笑,刚才才吃罢饭啊。
他笑,主要找个地方坐。
毫无疑问,我们又点了不少食物,两瓶啤酒,还没吃完,两瓶啤酒只喝了一半,两个人撑的快站不起来。
我想欲望大概如此,你总觉得你想吃更多,而当你还没动筷子的时候,其实已经饱了。钱本来是让生活变好的,但不少人却被钱吞噬。
比如,无休止的加班,工资并没有加多少,反而没了生活,比如,你进入一个圈子,你发现别人怎么那么光鲜,而自己只好牺牲更多的时间,来让自己变得更加光鲜,比如上次300,跟别人一起出去吃饭,他们都是吃3000,30000,后来加0发现已经无意义了,因为那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数字,比如上次买了一辆30多万的车,后来公司路上停的车都是300万,3000万,后来加0还是有些意义的,因为路过的人,会因为看到豪车而多驻足一会儿。
写了这么多,是不是说我厌世,讨厌拜金啊,我只想说,我们要挣的是钱,而不是用钱来填欲望。
而后来呢?后来啊,我也像别人一样,希望挣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让爱自己的,自己爱的人都过上好生活,遇见有喜欢的人,希望她即使离开也不是因为钱的问题。
关于奋斗
有人身在小城市,过得安逸,想去大城市看一看,有人身在北上广,每天挣扎,想去小地方静一静。
网上曾流传着,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与此相反的还有,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那我们到底在为什么奋斗?是为了和你喝杯咖啡,还时不为和你喝杯咖啡?
网上也有过不少热议,有人说,社会阶层固化,即使奋斗,那些出身平凡的人很难突破阶层,也有人说,我始终相信奋斗的意义,因为那是本质问题。
讲真,有时我并不知道奋斗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好像我们做什么事都必须要有个意义似的,在我看来,奋斗的意义不过在于奋斗本身。
记得前不久,跟一个写作的前辈聊天。
我说,最近感到好迷茫,觉得什么都写不出来。
他说,你是真喜欢写了,还是喜欢写了被看到。
我笑,肯定是希望写完,能有更多的人看到,也看到更多的人。
他说,如果你真的喜欢写,那就不存在什么迷不迷茫,因为喜欢,所以简单。不少码字的人都会觉得好苦逼,辛辛苦苦写了那么多,一投就被拒,还没有什么人看。我奋斗了这么长时间,连篇稿子都登不了,觉得生活简直惨淡极了。可是,如果你只是为了写作本身,那又有什么痛苦的呢?写作本身就是你的乐趣,它无关于其他。
我听完,无言以对。想反驳,却找不到合适的字句。
想了好久,才找到症结所在,一部分人在奋斗之前都提前设好了结局,好像我加了班,我就要升职加薪;我拼命在创业,我就要成为CEO,迎娶白富美;我熬夜在写作,我就要出书,登上作家富豪榜;我无休拍了电影,我要拿下全国的票房……
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能够站在众人面前的毕竟只是少数,记得迈克尔·路易斯在普林斯顿大学里演讲提到运气一词,很多低概率事件发生,并且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于是就造就了一个神话。而这样的神话,说出来的也就屈指可数。
所以,一说奋斗就先拿结果来设定,那大概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累,甚至适得其反,到大城市里看一圈,有谁没奋斗呢?
奋斗不是为了成为别人的英雄,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是自己的英雄,奋斗只是在属于自己的王国里,更好地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