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休假来到上海,有一点不一样的感受说出来和大家共同思考。以前出差也来过上海,除了觉得是一个大都市之外,没有太多的感触,这次来了之后感触比较多。首先感觉上海人的排外情绪比以前改善很多,记得1994年来的时候,在上海人的眼里,所有的中国人分为两种:上海人和乡下人,当时上海正在大建设期,交通堵塞严重,现在轮到其他地方堵车了,上海的地铁四通八达。还有一个感触是上海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益了,四面八方的人才涌入,使得上海迅速国际化,看到很多中外学生一起在照相,中文、英语掺杂在一起,居然没有一点点违和感。第三点是,在旅游景点碰到外国人的概率和中国人的比率达到了各占50%左右(没有数据支持,只是按照自己这几日在景点的大致统计),这次到上海是直接从杭州来的,高铁一小时左右,同时酒店定在了南京路不远的浙江中路上,离南京路步行街只有不到100米的距离,不得不感叹,太方便了。也在心里默默的感谢自己的好运气,居然可以订到南京路附近的酒店。出了地铁站之后发现不但有汉庭酒店,还有如家酒店等快捷酒店,一个挨一个的比较密集。想起以前要坐地铁、转公交,才能到南京路步行街来购物,忽然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上海从给人拒人千里之外到包容各种文化,到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想首先是因为外地人的涌入,改造了上海的固有文化生态,以前到上海,问个路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别人很热情,但咱听不懂上海话啊。现在除了上海年纪大一点的人之外,都能流利的用普通话交流了。其次我想,在海派文化和市场结合的过程中,大家也认识到提供更好的服务有利于发展旅游业和上海的经济,既然有需求,自然服务水平就会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不再满足于住宿在别处,而购物在南京路的状况,这也是“懒人推动力社会进步”的一个实例吧。第三个我想到的理由是,即使像如家、汉庭这些以低价和规范为主打的酒店都入驻了南京路除了需求,肯定还有利润和成本的考虑,一方面证明在南京路开店的利润可观,另一方面证明通过连锁经营,快捷酒店也有了和高档酒店的竞争能力。
所有的经济现象后面都有其规律和合理的算法,希望我的独自思考能够引起一些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