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人生,或许在某一刻发生重大的变化,疾病,感情,事业,悲欢离合。但这并非就是坏到底的事情。我们无需将任何价值都从世俗功利的意义去解读,喜悦时无需狂喜,悲观时也无需绝望。如果我们能细细地感受生活的一举一动,说出的每一句话,做出的每一件事情,如果每日我们只需一箪食一瓢饮,人生就没有了任何烦恼。
梅老师做过防自杀热线的义工,去过缅甸禅修,说话温温柔柔的,总是不紧不慢,不慌不忙。解答不了你的问题时会直说不知道,说出的话又很有智慧。修智慧,增长智慧,是我感受最深的学习,也是一辈子的事情。
她总是谈到心,心的品质。我们有多长时间没有好好关注过自己的心,照顾过自己的心,而总是迷失在外在的世界,迷失在坏的关系中,迷失在躯体的各种症状中,心越来越残破,受伤,品质愈来愈坏。
如何提高心的品质呢?老师一直在说觉知。要带着觉知生活。静坐时觉知。行走时觉知。立式伸展时觉知。餐饭时觉知。看手机,读书,讲话,交谈,休息,都要带着觉知。觉知,也是日常一点一滴都要注入的事情。
第一日
觉知
无论在什么状况下,用客观、平静的心觉察,并不代表当时的心要平静,而是用初心,对待当下的经验。后来有一位同学在课下专门问到初心,初心,就是beginnings mind,不知道的心,每一个当下都在变化的心。
觉知时不强求,放松,但心要有警觉,知道当下发生了什么事;而每个当下都是瞬间的,如果觉知与经验同步,心是很忙的,就没有时间多想,就是觉知,接着觉知。(这个忙,不是脑子里一团乱麻的忙,而是忙而不乱,静观其变。)
就好像拍纪录片,并没有分析,比较,只是去觉知,让思想如一幕幕电影在我们眼前过去。为什么有思想就会有情绪,为什么有情绪就会有思想?我们是不知道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所以一开始,就要强化内心的能力,去觉知。
觉知一定要有对象,因为能觉知的东西太多了。呼吸只是其中一个常用的,可靠的工具。
静坐时我们的念头常常如云朵般众多,庞大,变幻无形,但我们可以随它来来去去,心,要尽量与当下在一起。
觉知,内在的东西有什么能让你快乐?可以做出改变?(因为外在很难改变,那就改变自己的内在。)
忍疼
初学者面对身体的不舒适,与其相处,是培养专注力的好方法,不用你去费尽地找,疼痛自然找上了你。不用一上来就观呼吸,呼吸是一个太微细的东西。没有散乱的杂念,跑来跑去,才能好好地观呼吸。
了解身心是怎么回事,是一种智慧。修智慧,就是心定。为什么我们只有打坐是才能心定呢?工作时为何心又乱了呢?基本功,其一就是观呼吸。
重点,是觉知的能力。对初学者,用你能有的方法,如有疼,就去觉知疼;如行走,就去觉知走。被觉知的对象是有用的。
如果你觉知到思想,不要变成拉扯、排斥,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不要忘了为什么选择这个东西。选什么工具,都是为了了解心。
也许现在心还没有这个能力,自然就不喜欢它。但是疼痛是个好东西,觉知疼。
Tips:讲话之前,带着觉知去讲,会减少很多无谓的话。
要知道心的品质,才会让她不会掉得太厉害。
当心清净时,不会有烦恼。对心要有臣服和敬畏,心是很精妙的。
不要等到困(疼)到不行时才动,观察自己什么时候会困,稍稍有时,就可以做出准备。
问答:
1、你要去问为什么?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念头的多?
而不是结果论。念头多,多练,就要念头少,这就是结果论。
[if !supportLists]2、[endif]强迫思维是生理性的,还是心理性的。如果是前者,要看医生。
3、呼吸只是一个磨刀石,它是为了磨,知道自己的心。当下,觉知。
如实地去了解自己的身心,要有种操作的模式,例如,禅修,静坐,认知行为,正念,不强求,初心。
有的人利用数息,但数到无妄念时,也是要放的。因为数息也是一种观念。
[if !supportLists]3、[endif]如在美景中,呼吸美好空气中,突然心慌怎么办?1、不要用思想去解释心慌,因为身体很难解释一切,不求因,2、去觉知它,3、用身体去感受它,4、如果实在太难受,就离开那个场所。
觉知心慌,带着孩童般天真的好奇心,而不是先入为主的负面情绪,下一次,也会有好奇探索的心。
尝试去感受,如果是心的感受,那身体的感受是什么?如果是身体的感受,那心的感受是什么?
心专注在最敏感的感受上。
仔细安住在这,看看它有没有变化?
总结:1、尊重自己的身体感觉,2、想一想来这做什么,是为了觉知。3、如忍疼到了逼迫自己伤害自己的程度,就不是尊重了;觉知疼,是为了了解它,培养注意力、专注力,了解心,不是为忍而忍。
第二日
先观疼,再观呼吸,观声音,想象耳朵就是雷达,开放听的能力。关闭辨识的能力,只需觉知耳朵听到就可以。如果心引发了思想,就觉知它想到了什么。只要觉知在就可以了。尝试开放耳朵,接收世界的任何声音。
正念的九个态度:
[if !supportLists]1、[endif]接纳
[if !supportLists]2、[endif]初心不先入为主
[if !supportLists]3、[endif]开放杂念不走怎么办?那就从let it go到let it be。
[if !supportLists]4、[endif]不强求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但如在静坐中,一定要自己无思想,就是强求。
[if !supportLists]5、[endif]信任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但是需要时间。
[if !supportLists]6、[endif]耐心
[if !supportLists]7、[endif]无评判因为在过程中,我们并不了解自己。因为杯子是空的,我们才能看到杯子是什么样的。
[if !supportLists]8、[endif]慈悲
[if !supportLists]9、[endif]慷慨
当我们不断训练心的品质,就能体会到正念行走、进食等等,真的很舒适。
我们觉知的对象是“听”,而不是“声音”,听全部的声音,而不用去了解它,如声音的内容触发了我们的心理活动,我们可觉知心理活动,但是已发生的心理活动。不要再去引申。
心得:听声音时,尽管有思绪,但觉知思想就像一条河流一样,我可以从河流中攫取金块一样的攫取念头、想法,也可以不攫取,也可以攫取了一阵后再放回河流里。任他往来,浮沉。
A:其实有焦虑症的人,它的乱,反而没有那么乱,是有路数的,patten的,没有的人反而更乱。
以现有的心智了解自己。有一些病,是免疫系统自己在攻击自己,心也会如此。例如自虐型人格,自己打自己的,也要学着成长心智,毕竟每个人活着都是为了追求幸福。
如果思想一件件冒出来时,不要去想它,回到呼吸,感受上,所有的想,都会变的,记下来,以后再想(回家以后),当下的时刻,我们只是练习静坐,觉知。
太“认真”的人,就像穿针一样,练习时会摒住呼吸,这样的人,太细了,需要学习放松的方法。
观疼,练习阴瑜伽,都可以觉知,正念,都是观察的好方法。
安住在当下,和自己在一起。
和静观禅修的缘分,人是需要等到痛定思痛,改头换面的时刻,有内心改变的意愿,才会有学习的动因。
人是会反射别人的情绪的。
先练有爱的心,悲悯心(大爱的心,很难)。慈悲心:没有这些,心是平静(稳)地面对痛苦,抱持它。
以平静的心觉知负面情绪(要练,不断地练心的力量)。
用正向的感受,接纳,陪伴它负面的感受。
心很痛苦时怎么办?用悲悯心,慈悲心去陪伴它。柔软地面对,让心柔软。
愿每个人都可照顾好自己,照顾好身体、心,是责任。与他人的关系,是有距离的。不远不近,柔软,平稳,友善。
初学者,可以标记心理活动。听到声音,标记声音。
要有耐心,遇到思想,标记思想,不断觉察思想,虽然会让觉知变慢,但可以稳定自己的心。把心带到当下,可以平定、镇定内心,但需要不断地练习。
练熟后,就不要标记了。
练习守则:觉知,取易不取难。觉知身体是因为身体易觉知,但其他的东西如变得更厉害,如疼,心乱,昏沉,就可以觉知这些,当这些不强烈后,再回到觉知身体感受。
善巧:让自己把心的能力调整到平衡,不是单一的专注力,觉知力,前提是建立觉知,否则说啥都没用。
觉知:专注力信心
心活力智慧
第三日
觉知看:眼睛是怎么运作的。就像一部摄录机,我只是不干扰地去觉知,它在记录。
慈悲喜舍,如何在舍弃中获得喜悦呢?或者说,如何在舍弃中成长呢?
Q:看-看的内容-引发了思想,会不平静么?
A:引发,是可以的。不让你想,你就不想了么?多练习。
Q:不会放松的人,练习身体扫描,观呼吸,反而更紧张心慌,有时主动去练,任何技法都不行。不去管放不放松,反而好一些了,这就是放松要保持被动态度的原因。那么是否有主动静观和被动静观呢?
A:正念的态度之一,就是不强求。
正念交谈原则:
[if !supportLists]1、 [endif]停顿。(一般人太热切了,太想表达了。)
放松。(放松时就驼背,要有觉知就不驼背了。)
开放。1觉知此刻。2觉知自己,身体有无紧绷,放松。3听。不要有预期,怀着初心。
[if !supportLists]2、[endif]随观变现。开放式的。觉知自己和他人,互动的,流动性的关系。
[if !supportLists]3、[endif]深度聆听。讲的东西。和没讲的东西。对方的身体语言。
[if !supportLists]4、[endif]讲真实、有益、适当的话。
从没有语言的地方,跑出来的东西,是真实的。而不是你想出来的东西。
一般人讲话,都会有腹稿,但这个不需要,如果没有话讲,也可以留白,没有语言,也是可以交流的。
觉知自己,为什么是你自己的事。
Q:一边观疼,一边有念头,一心二用,从小就发散性思维,跳跃性思维,觉得这样不利于觉知,是执念么?
A:先不要去预设,一心二用是不好的,不去评判。
我知道这和老师说的,一心二用,是你的觉知变强了,是有区别的。但老师说谁都有发散跳跃思维,脑子不止同时能做两件事,还能做好多件事。
正念是如实去知道;静观是让自己去观察自己,都是一样的。没有错的。
有时问题是自己制造出来的。
无论怎样,最后观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是真理来着。
多观察。我们的学习,一方面来自求知,通过读书等等。一方面来自实践,是需要自己去实践才能得出的。答案不是向大师问出来的,是自己找寻出来的。
少问(很多时候,问题是人想出来的。)
每天的状态都不一样。今天为什么烦?不是问,是观出来的。多和自己相处。
有时清明,有时混沌。智慧的做法,是这个会带给人利益,要了解一下。平静,无情绪就是好的么?投入,每天情绪起伏很大,好么?
对于练过度了的人,比如一进入状态就憋气,可能要做一些矫枉过正的事,要多练习放松,例如,静坐时睡着了,就让它睡着。
回到Unlearned的状态,去错化。
恒常的好奇心。小孩子拆东西,只是好奇,没有包袱,不会觉得拆了拼不回去会怎样。
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找到的答案是最终的,答案不重要,找的过程才重要。
智慧是一山还有一山高。
Q:练完静坐很累。
A:你用了多少力量去专注?有可能是用的力过度了,让你累。我静坐完就像睡醒一觉一样轻松。
身体累没有关系,心累就要小心。(心的强求,是不能纵容的)
累,本身就是一个指标,说明过头了。
A:所有的东西都是故事,不要去编故事,只去观就可以了。
(抑郁中是不建议学MBCT的,没有这个能量。但你现在可以学,因为你有了这个能量。只去听,而不用去听具体的声音。)多去听,接受自己。
止语,才能多观察,觉知自己。
当不安,烦躁等负面东西出现,不要觉得难受,负负就更负面了,不会得正。
Q:通过静观,去了解,为什么会失眠?
A:其实治失眠是最容易的。例如:可以用慈心禅去疗愈失眠,只要有让人平静下来的方法就可以了,不需了解自己。
以一念压制他念就可以平静。
Q:为什么理智上知道,实际上做不到?这是需要我们去探索的。
例如1、我不喜妄念很多,但其实妄念本来就很多。观,有时多了,有时少了,有时又多了。如果带着不喜欢去观,那肯定难受,有不必要的痛苦,去了解它,会发现以前的观念,是不正确的。甚至是不知的。
接纳自己。
2、心态开放很重要。初心守则。
态度。正念的9个态度也是我们练习的对象。不要预设。
身心的实相:
[if !supportLists]1、[endif]接纳:不代表认同,无为。只代表“好”,然后你反应,回应。
平静地接纳,可以节省很多精力。
烦恼,不平静,会消耗很多精力。
[if !supportLists]2、[endif]初心:不要预设(期望越多,失落越大)
[if !supportLists]5、[endif]信任:是要建立的。对自己的。对人性的。
7、不评判:不评判自己。和接纳是相关的。
4、重点谈谈不强求:客观地比较(评判),是没有关系的。上一次坐心的品质比较好,下一次坐心的品质不太好,是可以的。
不用力地去觉知。
放松,对自我慈悲。
有觉知时,就继续觉知;没觉知时就没觉知。无所谓。
心累,强求,就会厌烦,坐不久,甚至有补偿心理。回去后看手机看电视好久。
所以,要细水长流,练习,不要逼急(紧)了。
有时,我们对“进步”的判断未必是对的。不要轻易下结论。
在缅甸学习时遇到两个故事:1、一个修行者说能修一个小时,无思想,师父说很厉害,但后来慢慢的越修越多思想,自己说糟糕,退步了,师父说你进步了。
2、觉知的能力不可能只看到一,不看到二,会都看到。你能只看到我,而不看到我后面的东西么?不能。
不要有问题,就自己评判自己。去问老师。
想做一件事,最重要的是兴趣(有自己愿意、喜欢的利益),其次是精进力,活力,最后是自律。
接纳是自己的情绪感受,(事件太复杂了,是很大的东西,不讲)将其分解,知道我们卡在了哪里?是什么情绪观念等等让我们不接纳?
接纳的是自己,先不管别人、其他;接纳大法并不是精神胜利法,不是什么都是好的,一般来说没有好坏,但也是有条件的,客观评价是有的,我一般不在课堂上这样说,因为这个世界实际上是有好坏存在的,一味地说没有好坏,没有意义。
第四日
回溯,如你知道你的脑子里正在回溯,也是觉知,但不要想答案的正确与否,能力所及。
不记得的都不重要。答案的正确与否也不重要,去想正确与否,就不是觉知了。不要在意发生过的事;有许多人为了追之前的事,当下的事都不记得了,就迷失了,就没有了觉知。
你的心的能力最重要。
觉知,就是重复,重复,它会看得很快,很强,当能力加强时,你自然就能看清楚了,觉知到了。
与其跑到这那,不如哪也不去,看心能知道什么。心可以哪也不去。
当觉知力很强时,我才会做探索;
当觉知力持续、稳定时,才能探索。例如:疼容易探索,心难探索。
心:谁是因,谁是果,是怎么发生的。(不观,不觉,会觉得心是无厘头的。其实都是有因果的。)
Q:咨询师如何对病人?
A:如果我们有觉知的话,我们会知道自己能做多少。
我们不是要去填洞(洞,是他欠缺的东西),是发现它欠缺的东西,有时陪伴就可以。
帮到自己最重要。自己的能力到多少,保护自己最重要。
尽力而已。没有好与坏,每个人都有极限,做能力范围内的事就好了。
修身,静修,都是先帮助自己,修炼好自己的能量,才有可能帮助别人。
人的心,每个人都不一样,而且一个心在不同的状态也不一样,不同的际遇也会不一样。
Topic:了解自己的心。
Q:恐惧与脆弱的关系?
A:是个相对的东西。很难讲。人本身就有恐惧。因为人是动物,是弱小的,脆弱的,本能就会对未知恐惧,但同时,人又加了很多负载的各种东西,恐惧就越来越大了。(例如,明明很怕恐怖片,但又有想看的心,欲望。)鬼,是抽象的,人负载了很多不同的恐惧在它身上,才会更怕。
我们并不了解我们观,觉察到的东西,可能会编故事,心是习惯这样做的。因此,就是觉知就可以了。不要再加东西了。
如果我们在流动地观察中也能这样做,就不用贴标签了;标签,等等,只是辅助工具,让我们不再去生发、编故事。
无念:
当你想强迫时,例如让心回到呼吸,当下可以做到,但不要强求一直持续能做到。能做到一次,就已经很好了。不要想它不要走,走不走是它的事。
(壹心理app,有一个催眠打败失眠的音频,可以试一试。)
第五日
有时,我们把经验概念化,但语言也是一种概念。(所以语言也并不能表述完整清楚我们的思想。)
概念,有时从经验中得知,有时从思维中得知。
而真实,就是当下有的,以你当下的感知、慷慨、开放。。。
是什么东西,答案,是从没有语言的地方出来的。
不明白,就不讲话,只是去觉知,有些东西,会自己走出来。
停顿(可以很久),自己浮现出,此时此刻的认知,(可能过会也会变)。
1、止语守则:带着觉知。
正念交谈:对方讲话时,去觉知你的感受是怎样?
2、讲真实的和适当的,觉知自己和他人,量热的关系,在交谈中,都是在变化的。
能觉知到心的状态,心的能量,变化。
随观变现。要信任。越没编排过的话,直讲脑子里冒出来的话,也挺好的。
带着善意的心和对方沟通,也会讲出适当的,真实的话(不是全部的真实,例如我看你很困,很丑之类的。)
焦虑时,很多话是废话,废话多,急切;不讲,讲出来的话反而质量比较高。
以后看手机时,也可以定一个timer,提醒自己,停顿一下,而不是无限制地看下去。
“择法”
心知道怎么做正确。当我们真正有信任,心是不是真诚的,它会决定是否继续看下去,还是暂停。
硬性规定,并不能改变和约束什么(心)。
真的心,看到了,它这么做能对自己有什么害处。自然会有决定。
我是谁,活着是为什么,都是我们要自己找到的答案。
觉知:在吃饭时,讲话时,生活的各种活动里。
觉知,本身是中性的东西,能让觉知去运作的,是活力。(觉知是心的觉知,如心很活跃,就是一些东西欠缺,或不平衡。)
觉知包括:择法,活力,喜悦。
定,宁静,中舍心(平等心)。
行走是练开放;静坐是练稳定。
关于身体,虽然在缅甸的修行中没有继续瑜伽,但久久不做后,做了一次,发现柔韧性竟然更好了。可是回到生活中,不去做了,又会回到不行的状态。修就行,不修就不行,是能感觉到的。但静坐不能代替身体锻炼,后者也是需要的。
培养觉知,心的能力:最好用机械性的,重复性的,简单的练习技术;一开始不让你观思想,是因为心还没有那个能力。
不工作时,不带孩子时,我们有很多习惯,潜移默化地在影响我们,增加我们的焦虑。
心的好奇:它的恐惧是哪来的?是否是它的心相、镜像,想在重复经验这样的过程?
这是恶性循环。是不健康,无建设性的。是生活中不良的习惯,需要我们觉知和改进的。
爱自己,永远不要忽略自己。迷失自己。照顾好自己,才有更大的能力帮助别人。
总结:在打坐中,找到了答案。
你不需要喜欢,你只需要去练。——卡巴金
回归内心,与自己相处,需要智慧。
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别人的内心,只要不关乎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禅修只是种形式,载体;最终是要心的智慧,心没有骗我们,是我们没有看到它。
前因,后果,是网状,有关系的。就是定。慢慢地,就会看到,那些看似独立的珍珠,会一颗颗串起来。
以前错的经验,如不去做(体会,觉知),是不会有收获的,因此参与这次课程,最重要的是,感谢自己。
要对自己真实。你不要逼迫身体去做,意志力想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