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越多的人,往往会更加温和,也更有智慧。我想,这是一种做人的辽阔。
希望看节目视频的朋友,请直接拉到底部。
褚笑 | 原创故事
今天要讲的今夜封面,你一定要仔细看。因为我要说到三幅画。
上周六起了个大早,和朋友去美术馆。
美术馆的全名叫中国美术馆,在北海公园附近的五四大街上,是一幢黄色的亭台式建筑,屋顶上覆盖着绿色的琉璃瓦,很漂亮。
这里珍藏着很多近现代美术大师的名画,有徐悲鸿、毕加索、齐白石,光齐白石的作品就有400多件。
我经常会想象:晚上闭馆之后,白石老人笔下的小虾们扭动透明的身躯,在蓝色的美术馆中游弋的奇景。
馆对面是北京有名的画材一条街,我常来这里买颜料和画笔。旁边还有一间三联书店,是北京为数不多的几个二十四小时书店,历史很悠久,无论是墙皮还是服务员的着装都俨然停留在上个世纪70年代。
这里没有现代书店标配的咖啡和蛋糕,但它却是少数对平民显示出阅读诚意的书店。墙边见缝插针地排着十来个单人课桌大小的木头桌子,每张桌子上都放着一盏老式的绿色台灯。
经常看到衣着朴素、抱着大保温杯的读者在此整日安坐,长嗅书香,不必有被迫购买的紧张感。每一次来,这里都坐得满满当当。
生活,读书,新知。
两年以前,我常来这一带。那时我在电台主持一档10点档的夜间节目,白天的很多时间,我是在这里度过的,有一段时间甚至每天都来。
换工作后,我失去了这种闲暇,也远离了这种闲情。这一次又来美术馆,距离上一次竟然已经快一年了。
我早到了一会,想去看看三联书店,却发现早已人去楼空,门上一张落满灰尘的纸写着:书店修缮,择日开业。
我有一点失落,似乎这是在提醒我:那些我在这里度过的,初出茅庐、没有忧愁的青春时光也随着尘土呼啸而去。
这似乎不是个理想的开头。但没有想到,当天的故事会有那么多惊喜的转机。
美术馆一层是一个临时展览,名字叫《风生水起》,是多位艺术家的作品集。有的画是冰峰雪原,有的是田园牧歌,有的是典型的少数民族题材,大漠扬沙,风格各有差异,但能在这里展出的,画艺上都已是登峰造极。
画很多,我们一一巡游过去,却不约而同地在其中一幅前面停下了脚步。
这幅画有点特别。
画上不是壮美的风景,也不是精致的人像,而是一个淡黄色的房间。房间里有两面镜子,左边的一面镶嵌在衣柜门上,瘦长方形。右边的一面斜放在地上,也是瘦长方形的。
吸引人的是镜子里的东西。左面的镜子里照出一只高脚凳,摆在墙角,上面放了一个小雕像,是一只斑马的头。右边的镜子里照出一只花皮球,只有一角,也是躺在房间的一个墙角。
很多人走到这幅画前,都停下来看。
我觉得有趣,在这么多画里,为什么这一幅会特别吸引人?
我们继续往前走,又有发现。
一艘破船。
在另外一幅画前面,我们停下来。画上是一只破旧的船,停在灰蓝色的港口,整幅画都是灰暗的,唯独船篷上折叠着一面水红色的破布。
说不出为什么,竟然不觉得这抹颜色突兀,反而觉得很美。
我们又往前走,看到第三幅画。
这幅画也很有意思。画上只有一只瓶子,一只沾满也装满灰尘的玻璃瓶子,放在灰扑扑的木头桌面上,被头上的光照亮。背景是模糊的白色。
整个画面的颜色好简单,只有白色、灰色、米黄色,看起来一点不出彩,但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温柔与和谐。
房间里的镜子,破船,沾了灰的瓶子这三幅画,究竟为什么好看?
朋友凑近了拍照,我自然地往后让了几步,再抬起头看画,忽然就在电光火石间,有了灵感。
第一幅画,房间里的两面镜子,有一个很大的不同。
其他的画,无论是风景、状物还是画人,截取的区域,都是在画幅之内。没有画到的地方,观众是不得而知的。
但是那幅画里的世界大出了它的画框,让人看到镜子之外的东西。
小时候我读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位老画家给几个学生出题,题目是在一尺的画纸上画出一个一尺五高的人。大家抓耳挠腮,有一个学生灵机一动,交上了画作。画上是一个老人,正弯下腰去采一朵花,直起腰来,高度正好是一尺五。
老画家很高兴,就收了这个学生做徒弟。
我找不到原画了,只好自己画了一幅。
这幅画和这个故事异曲同工。我在想,那些被称为经典的画作,好像都有这样的用意。
譬如蒙娜丽莎,她的微笑透露出的神秘意味,让多少观众忍不住捉摸这个女人复杂的心事,猜想她有哪些经历。是观者的想象,构成了画之外更大的世界。
比利时画家René Magritte 《人类之子》
再回来说第二幅画,破船。为什么那抹红色一点也不违和?
因为我发现,美术馆的墙也是红色的,和画上的红色进行着一种默契的呼应。
这幅画和它的背景,一起构成了画的全部。
那么,第三幅画又为什么是和谐的?
因为……我的目光寻找到了。
是画框。
这幅画装裱在一只浅灰色的木条画框里。木头的质感和画中瓶子所放的桌面是完全一致的。
我试着想了想,如果把画框换成纯黑、纯白、会给这幅画带来一种北欧极简主义的气息,如果换成明黄,会让瓶子显得很脏,如果换成豪华的金属雕花画框,则和画面内容的朴素完全对冲了。
我在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看过的宫廷画,大多配有瑰丽的画框,却不让人觉得突兀,因为那和画里的世界是一致的。
《拿破仑加冕》, Le Louvre, Paris.
这三幅画让我有了新的想法。
虽然我们并不是画家,但是普通人并非不懂得欣赏。看一幅画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从来不会只是一张简简单单的画布。
画框,画框之外的背景墙,以及画外许许多多的世界构成了一幅画全部的美,那些动人的艺术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有些事情是需要后退才会察觉的。如果我不是退后几步,而是死死地盯着画看,恐怕也不会有这样的发现。
后退虽然让我离得更远,但也让我看到了更辽阔的世界。而事物的背景、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本来就应该是它的一部分。
这使我想到,如果把画换成一个人,换成一件事,我们的感受是否也是如此?
好像又明白了一些道理。
譬如我们经常会觉得,外面的味道不如家里的味道。难道是饭店的大厨真的没有妈妈手艺高吗?显然不是。
这恐怕是因为,我们对于家里味道的好感,其实也是一个整体。
味道是很难记忆和描述的。你试试看,让你说出家里的味道,或者某一种味道,找得到词来形容吗?甜?辣?有点咸?好像最后落到一个词上,你只会说好吃。
但好吃是什么味道?
所有这些综合起来,才成为家里的味道。
家里的味道,我们记住的是厨房里锅铲碰撞,让人口水欲滴的声音,是饭厅里弥散的香气,是桌子上方的黄色灯光,是吃饭时看的电视剧,是一双帮你盛饭的手,是几双筷子抢菜的兴奋,是棉桌布的安全感。
所有这些综合起来,才成为家里的味道。
对一个人的感受也是如此。
你记住一个人好看,是他五官摆放在一起的感觉,是他的笑,他认真的表情,是他的衣着,步态、甚至声音透露出来的综合气质。
如果他是一幅画,画框就是气质;背景就是他的职业、他的工作、他身处的环境;画外的世界就是他的人格和灵魂。
对一件事更是这样。此人为什么会做出某件事,一定有它的时间,地点,背景,有外在的原因和内在的驱动。
觉察越多的人,往往会更加温和,也更有智慧。我想,这是一种做人的辽阔。
三联书店的关门确实令人失落,不过在一个更长的时间轴上,爱阅读的人总能找到新的去处,春天总会来。
我喜欢辽阔的地方。
希望我们都能拥有辽阔的眼光和世界。
第三幅画,沾满灰尘的瓶子。
2019年1月18日晚上9点
-- 节目视频回放 --
观看的正确姿势:横屏。
今天大寒,多穿点。
我哆嗦着手做完了这篇推送,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感谢
remerciement
摄影师 | Jason
导播、视觉 | 高阳 常昊
技术保障、转播 | 恒烜
监制 | 金老师 初阳
节目总监制 | 伍洲彤
“愿你身处清澈的夜,
常有从容的笑。”
下期节目,将是年前最后一期直播。
有啥想说的,抓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