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感悟(164)
本章是《论语》中最长的章节,如果你高中学过,可以趁机复习一遍。
原文:
书中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是有封地的大夫,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我的感悟:
论语中最长的一章出现了,作为“季氏篇”的开篇。
别看长,我背这章毫不费神,因为有趣味,开篇就吵架,吵得有理有据,还吵出了几句名言,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
孔子老年,被当季氏家宰的学生冉有接回鲁国安享天年。
此时,鲁君靠边站,当家执政的是季氏的掌门人季康子。
“季氏将伐颛臾(zhuān yú)”,季康子准备攻打颛臾。颛臾是隶属于鲁国的部落,专门负责鲁君的祭祀活动。
正给季氏当家臣的冉有、子路来见孔子,跟老师汇报了这件事。
孔子一听,先点名批评冉有:冉求,这不是你的过错吗?
“求”是冉有的小名,孔子直呼其名。然后毫不掩饰自己的反对态度,并举出三个理由:
1.颛臾,以前先王让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
2.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
3.“是社稷之臣也”,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
这段话体现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更反对诉诸武力。
冉有一看老师生气了,赶紧撇清关系:是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人都不同意。
接下来,孔子引经据典,打比喻,来驳斥冉有。
1.周任说:有本事吃这碗饭,你就进这个领导班子尽职尽责;没那个本事,也别当这个官。(名人名言。周任是谁,不知道,那不重要)
2.比如你碰到一个盲人,他遇到危险你不保护他,眼见他将摔倒你不去扶他,季康子现在就是那个瞎子,还要你们这些辅臣干什么用呢?(比喻)
3.况且你刚才的说法也不对,是推御责任。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了人;龟甲和玉石这些贵物在盒子里摔碎了,你难道怪笼子不牢固、盒子没保护好吗?这不是守护者的问题吗?(比喻更形象,用反诘句,更有说服力)
孔子一向主张“君子求诸己”,谁推卸责任谁受批评。
冉有、子路听到这里,汗都出来了。平时特好说话的子路一句话也不敢说。冉有这时也架不住了,说了实话:颛臾这个地方,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又靠近边境经常叛乱的费(bì)县。现在若不拿下他们,怕将来会威胁季氏的后代子孙。
很显然,这是臆猜。“子绝四”,孔子杜绝妄自揣度,所以更反感,一边批评俩学生,一边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句话读着就很困难,我直接用大白话说。君子最讨厌那种文过饰非的人,明明想要还不直接说,而去找一大堆理由来掩饰。(批评冉有)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我孔丘听说,无论是诸侯还是大夫,只要是有封地的人,都不担心人和财富的多少,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穷困就怕不安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紧接着,孔子又说明理由。
3.“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若执政者做到让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领导不折腾,大家都和睦相处,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不打仗,国家便不会有倾覆的危险。(孔子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均贫富”的思想)
4.“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如果做到以上几点,远方的人还不归服,那就再修仁义礼乐来教化民众,使他们归服。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把民众招来了,就妥善安顿他们,让他们心甘情愿、踏踏实实地在这里生活下去。(又一次谈到了他的以德治国方略和“近悦远来”的主张)
孔子继续批评他那俩倒霉学生。
5.“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子路、冉有,你们两个给季氏做家臣,像颛臾这样远方的人不归服;国家内部分崩离析,却不能保持安定团结;反而谋划在国内打仗,动用武力自己打自己。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他自己的宫墙之内吧。
这里用了几个特别好的词,后来成了成语:分崩离析、大动干戈、祸起萧墙。
孔子一语中的,指出了季氏面临的忧患是他自己的家臣,整天蠢蠢欲动,想推翻他。比如阳虎、公山弗扰之流,都曾叛乱过。
听樊登老师解读这章,说孔子表面是批评自己的学生,实际上是表明他的政治理念: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近者悦,远者来。
可能孔子这番话打动了冉有、子路,他俩又劝阻了季康子。没听说历史上有打颛臾这一仗。反正我没听说过。
学习本章,让我记住了“既来之,则安之”。记得在哪读到过这句话:“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
对,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