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光生长》我认为是阿德勒《自卑与超越》的1.0版本,内容大体差不多,较后者比较容易理解。
万物生长都离不开阳光。《向光生长》作者的本意就是让我们都努力朝着有光的地方生长。如人的内心,也经常要打开,把存在于我们身体里面的自卑感拿出来,放在阳光下晾晒。只有内心打开了,阳光才能洒进来,内心感到温暖,这样的疗愈才会起作用。人是群居生物,只有在人群中,不断贡献出自己的价值,得到集体的认可,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才会走向每个人的卓越人生。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受生存自然环境、群居人文环境(与他人的联系)和两性关系,这三种局限的致约,不得不去为生存而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去努力寻求人生的意义。
个体心理学家认为人生真正意义在于奉献:对社会(工作)奉献,对社会产生价值;对他人的奉献,处理好和他人之间的合作;对伴侣的奉献,处理好两性之间的合作。
个人的人生意义取决于个人所处的环境,而个人赋予环境的意义(追求“安全感”和“归属感”)又决定了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每个人的个性形成期是5岁以前,也就说每个人的童年生长环境对于个人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错误的人生意义有三大源头:生理缺陷,被溺爱和被忽视。
孩子遇到这些情况,就会在看待问题时采用错误的方式,会对社会缺乏兴趣,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不认为友情爱情职业的问题,要通过合作来解决,而是把人生意义只当成属于自己的事情,通常来说他们唯一关注的只有自己。这时必须要有人对他们提供帮助,他们才能彻底改变这些错误的看法。得到了足够的关心与帮助,他们才能从自己的行为中找到人生意义。
追求优越,感到自卑,是全人类的共同点。自卑和出色,这两个普遍条件掌控着人类的行为。
个体心理学家表示,要培养奋斗的精神,来抵挡原型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自卑。
所以也可以说,自卑感实是人类处境得以改善的动力之源,一切人类文明都基于自卑感而发展起来的。
自卑感人人都有,而自卑情结却不是。个体心理学认为所有精神有疾病的人都有自卑情结。有自卑感的人,可以通过改善现状的方式可以消除。而具有自卑情结的人,却不是去直面困境,跨越障碍,改善现状。而是放弃了改善处境的努力,并试图创造出一些令自己感觉“强壮”“充实”的情景,通过建立一种优越情结来逃避难题,进行自我“愚弄”,取得某些部分成功,来“欺骗”自己“获得成功”。甚至于因为某些阻碍让他的目标无法达成,只好又走到了生活无意义的那面,去努力往下走。
而事实是,他们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真正消除他们的自卑感,生活依旧是老样子。“自卑感”如同心里的暗流,始终存在。
正常人是不会有优越感的,更不会有优越情结。
正常人也喜欢接触正能量的人和做具有正能量的事。人存活在地球上离不开空气、水和阳光。为了我们“茁壮”成长,就多多呼吸阳光下的空气,向着有阳光的地方生长,长成我们自己理想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