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每部电影的性质不同,电影各项支出的分布也有所差别。我们将从电影成本的总体分布、电影成本的各部分变化及电影营销成本三方面,解答题主的问题。首先我们来分享一个关于电影预算的研究,此项研究依托于研究者整理出的一个含107项预算的数据集(从小成本电影到好莱坞主力大片都包含在内),显示了目前电影成本的主要分布和变化趋势。
电影成本的顶层变化
一般来说,电影的成本分为四部分:
线上费用。这是指参与电影制作的主创人员的相关费用,包括编剧、制片人、导演和少数一线演员。
线下费用。这是指电影拍摄中未计入线上费用中的所有人员和所有物品的相关费用。
后期制作。挑选原始素材并将其制作成成片的相关成本。
其他。以上未包含的电影制作成本。这一般包括保险、会计、融资成本、经常费用、现场开展的宣传工作,如拍摄幕后花絮。
首先来了解一下总体情况。考虑到电影类型和规模的差异,从广义上来说,电影预算组成大体相当,这一点很有趣。线上成本占总预算的16%-26%,制作费用占56%-74%,后期制作占7%-13%。其他成本的变化最大,在1%-8%之间。
让我们更详细地看看各类成本。预算低于5000万美元的电影的线上成本基本差异不大,在总成本中只占四分之一不到。最大规模的电影线上费用支出的比重更小,尽管要记住,如果一部1.6亿美元的电影线上预算支出占四分之一的话,那么我们所谈的则是由一小撮人瓜分的4000万美元的支出问题。制作成本同样差别不大,占总成本的一半多一点,而随着电影预算规模的增加,制作成本则接近总预算的四分之三。
相对而言,最小规模的电影后期制作的支出最高,预算500万美元以上的电影的后期制作一般占总预算的7%-9%左右。后期制作的预算分配情况的确会因预算规模而有很大差异。电影制作方面的历史成本以及特定项目问题的变化(如法律成本)综合作用的结果。
各部门成本的分布及变化
线上成本
公众可能合理认为,电影编剧成本不会随预算而增加,因为这还是一小撮人在电脑上创作出来的。事实上,这项成本确实会随预算而大幅增加。预算最大的电影的编剧支出比重是预算最小的电影的两倍。
薪水上涨:与编剧的能力和经验水平相匹配。
额外的开发人员:帮助寻找和获得素材。
书或剧本等素材的授权费用。
获得系列电影版权的费用。例如《终结者3:机器的崛起》(Terminator 3: Riseof the Machines)的开发预算达到近2000万美元,就是因为制片商不得不购买《终结者》系列电影的版权。他们后来对《终结者4:救世主》(Terminator Salvation)的制片商的版权出售价格为2500万美元。
制片人的成本也随着预算规模而增加,预算750-1000万美元的电影的这部分成本占比最高,达到18%,预算最大的电影的这部分成本占比则又降至6%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制片人也可能会有其他方面的收入。他们的制片公司可能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他们也可能担任项目编剧或导演,并且他们可能享有影片的利润分成。
导演(及其随行人员和装置)的成本也大致随预算而增加,虽然并不始终如此。导演往往还担任制片人或编剧等其他职务。这导致他们的总薪资在预算中的占比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例如,在《神秘村》这部电影中,奈特·沙马兰(M. Night Shyamalan)的总酬劳是1000万美元多一点,但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作为导演的酬劳。他的剧本版权费是720万美元(加上30万美元的改编费),制片人酬劳是250万美元(加上50万美元的制片管理费用),而导演酬劳只有233384美元。
演员成本
演员成本一般分为三类:
线上演员:这些是参与电影制作的主要演员,有时称为主演或“大牌演员”,因为他们的名字会出现在影院招牌电影片名的上面。
其他演员:在线下制作部分,你会找到有角色和对话的所有其他演员的名字,包括从配角到只出现在一个场景中的龙套。
临时演员、客串和群众演员:这些是充当背景的人员,扮演正在作战的士兵、正在进餐的顾客或正在大喊的群众。
遗憾的是,不同预算的电影在界定这三类演员方面不太一致。有的预算电影只列出“演员”,有的将临时演员纳入“非主要演员”中,还有的则有对所有不同类型都进行分类。研究者将所有演员类型合并成以下图表。
制作成本
我们来看看线下制作成本。线下成本项目繁多,所以研究者重点介绍了一些选择性项目,来说明它们随着预算的增加有何变化。第一组是随预算而增加的成本。随着总成本的上升,美工部、外景成本(包括摄影棚和布景成本)以及现场特效在预算中的占比会增加。
下一组是相对规模随预算增加而缩小的成本。要记住的是,总成本金额可能仍有所上涨,因为我们在这里所衡量的是其在总预算中的占比。摄影部在预算最小的电影中的成本占比约为5%,在预算最大的电影中的成本占比仅为2%。场务和电气(即照明)成本与现场音效成本一样也随预算增加而下降。
线下制作的最后一组是规模基本保持不变的成本。出行和生活成本(包含所有交通、住宿和餐饮费用)、服装和妆发都会随预算总成本而小幅增加。
后期制作成本
后期制作的关键组成部分(即画面和声音元素的组合、剪接和精修)相对于总成本略有缩减,会随预算增加的主要后期制作元素是音乐。这既有电影配乐成本和规模增加的情况(即收费更高的作曲人与一大批音乐人合作的情况),也有知名艺术家的授权乐曲的使用增加的情况。
其他成本
最后,要谈到预算总表的最后一部分——其他成本。这是指不同预算的电影之间变化很大的各种其他成本,重点谈谈的两个项目是两种形式的保险。
第一种是在电影制作过程中需要用来保护演员、工作人员、设备和外景地的一般保险。这类保险费用会随预算增加而减少,但大体约占总成本的1%。实际保险成本往往与线下制作成本挂钩,而不是与电影总成本挂钩。所以,如果你习惯于支付高于1%的保险费用,那么这可能是因为计算方式与研究者今天的研究所用的方法不同。
第二种保险是完片担保(Completion Bond),这是有效的投资人保险。完片担保公司会以收费形式,同意在最终影片制作失败的情况下,提供电影制作保险。他们拥有聘用和解聘权,如果他们认为预算和或进度未达成,就会介入。他们会采取行动,让电影制作工作回归正轨;如果失败,他们会把投资人投入的资金归还给他们。
预算最小的电影很难获得完片担保,因为这类影片资金不足,而且它们天生制作风险更大,因此鲜有担保公司愿担风险。研究者并不完全肯定为什么预算最大的影片的完片担保成本会有所下降。
电影的营销成本
在一部电影拍摄完成后,还需要营销推广来让电影为大众所知,进而实现票房口碑的丰收。“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商品也离不开营销推广,这个道理对于电影产业来说当然同样适用。接下来我们分享的研究就通过分析过去十年所发行的1288部电影的营销支出的业内专业估算数据,展示了英国电影营销的支出情况,让我们了解西方电影市场营销领域的现状。
营销支出与票房收入相比如何?
发行方用于电影宣传的几乎所有资金都会在电影上映前掏出来。因此,在电影上映,并开始从买票观影的大众那里把钱收回来之前,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钱是否花得明智。为了对此加以说明,研究者计算出影片的票房总收入是营销支出的多少倍。就是说,如果一部电影的营销支出是100万英镑,票房总收入是300万英镑,那么倍数就是3倍。反过来,如果300万英镑的营销支出带来100万英镑的票房总收入,那么倍数就是0.33倍。营销支出超过票房总收入(即倍数小于1)的影片占到十分之一多一点。
乍一看,你可能推测认为,另外89%的电影都是盈利的,但在那之前,我们要想想“总收入”是什么意思。笔者以前曾详细谈到过这个话题,那么在这里就简单说一说。要弄清发行方的净收入,我们首先要扣除增值税(目前为20%)及影院所占的份额(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假设为50%;但这里有更多相关内容)。那么,发行方要想收回全部电影营销支出,倍数至少要为2.5倍。利用这个大概的经验法则,40%的电影无法通过票房收入收回营销支出。此外,发行方往往会先扣除他们的相关费用,然后再偿付营销成本。这意味着,倍数要达到近3.5之后,销售代理才能回笼资金(然后,销售代理再扣除他们的相关费用和成本后,再把剩下的资金返还电影制作方)。这是这段时期在英国发行的55%的电影都迈不过去的门槛。
发行方会不断投钱去填无底洞吗?
如果半数以上的电影都不可能收回足够的资金来抵偿营销成本,那么发行方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钱来进行电影营销呢?原因在于:
热门电影可能大卖。缓慢稳定的收益不是电影业的常规,很多亏损而只有一小部分电影大卖才是常态。每次发行一部新电影都有点赌博的意味,希望赢一把大的。
不断增加的营销支出可能提高影片在后续平台(如VOD和DVD)上的观众需求量。这些平台要比影院放映的利润率高得多。
营销可提高影片的感知价值,以便向电视和订阅串流平台收取更高的电影授权费。这类交易的利润率远远超过99%,因为交付成本几乎为零,而且也没有额外的营销支出。
制作电影的制片方或电影公司的合同义务可能规定发行方要投入一定的宣传资金。
电影预算随着投入资金的增加会发生变化,以上数据根据电影总投入情况的不同,为大家呈现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电影成本分布状况,希望能够让各位读者获得对电影成本的整体认知,也给中国的电影人提供一个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