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车和换行在计算机世界我们经常容易弄混淆,通过查看一下资料终于搞明白了,下面分享给大家。
回车和换行的来历
在计算机还没有出现之前,有一种叫做电传打字机(Teletype Model 33)的玩意,每秒钟可以打10个字符。但是它有一个问题,就是打完一行换行的时候,要用去0.2秒,正好可以打两个字符。要是在这0.2秒里面,又有新的字符传过来,那么这个字符将丢失。
于是,研制人员想了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在每行后面加两个表示结束的字符。一个叫做"回车",告诉打字机把打印头定位在左边界;另一个叫做"换行",告诉打字机把纸向下移一行。这就是"换行"和"回车"的来历,从它们的英语名字上也可以看出一二。
后来,计算机发明了,这两个概念也就被般到了计算机上。那时,存储器很贵,一些科学家认为在每行结尾加两个字符太浪费了,加一个就可以。于是,就出现了分歧。
Unix系统里,每行结尾只有"<换行>",即"\n";Windows系统里面,每行结尾是"<回车><换行>",即"\r\n";Mac系统里,每行结尾是"<回车>"。一个直接后果是,Unix/Mac系统下的文件在Windows里打开的话,所有文字会变成一行;而Windows里的文件在Unix/Mac下打开的话,在每行的结尾可能会多出一个^M符号。
回车和换行常遇到的问题
linux中打开windows下编辑的文件
当在linux中打开windows下编辑的文件时,我们会发现每行的末尾会多出M这个符号,一般人看着这个可能会觉得不舒服,于是就想去掉这个字符,当然我们是可以去掉的,在vim中编辑就可以去掉了,:%s/M$//g,命令详解如下:
vim切换到命令模式,然后
: %s/^M$//g
- %指匹配整个文件
- s是置换的意思
- ^M要用ctrl+v+m 组合键敲入
- $表示匹配行尾的内容
- g表示每行中匹配到的内容都要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