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信大多数人对于“no judge” 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大体来说它意味着不随意评价和干涉别人的行为。
我自以为做得还算合格:话少,不多嘴多舌;接纳度高,对很多“非主流”的事情并不排斥。可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加深了我对它的理解,尤其在导师认为我论文“评论性语言太多”,把说明文写得像议论文之后,我发现自己做得远不够。
-2-
上个月和室友发生了冲突。
也怪我多事儿,本来只是口角了两句,自然沉淀就好。可那段时间压力特别大,而且我们之间争执的问题经常以各种形态重复发生,我觉得有必要好好讨论一下,彻底解决。最起码表个态,省得总麻烦。所以在我认为能冷静考虑问题的时间(两天后),选择了比较减少正面冲突的方式(微信),道歉,并把我的想法表达了一下。没想到室友反应特别激烈,她的回话也刺激了我,你来我往地吵了起来,反倒把事态加剧了,至今冷战中……
其实问题很简单:我反感她“你方便就得为别人提供方便”的观念,觉得这种理所当然的态度、但凡别人反抗就冷嘲热讽的行为是道德胁迫,而且很自私不知感恩。她觉得室友互相帮助是应该的,我就是不愿意帮忙;她跟我谈情分的时候我在跟她讲本分是特别不会做人的行为;而且我私自揣测她的行为、盛气凌人的态度让她很不舒服。
我很委屈,真的。
因为自己在宿舍的时间长,所以宿舍的事情我都多干一些,甚至在耗电大的时候自觉多出一份电费。她们有什么需求,只要跟我说了,我就会做,而且这两年多我一直这样执行。但就因为我方便,她就把事赖给我,认为这就该我做,并且一句话磨平我之前的付出,我不能接受。尤其在我表明“每次说了我就帮你做,但不提供长期服务”的情况下,她居然还在埋怨我不自己记着,总要人提醒多麻烦,不就帮个小忙嘛……我真的很难平静地对待。
但是人家说的真的一点道理都没有吗?倒也不是。
回头看我发的东西,后边吵架部分自然不会有多少好话,但一开始我发的“讨论问题”的部分也不算友好。开始还凑活,后边大概是越写越委屈,也就越说越难听,而且各种列概念、举例子的,很有卖弄的嫌疑,倒是符合人家说的“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我说是“分析”,可别人看来大概是一篇战斗檄文。虽然道了歉,但重点还是在说别人怎么不对,所以人家觉得被攻击了不高兴也可以理解。(当然,我室友到现在没有一句承认错误,一直在说我不是的行为,也是我坚定冷战的主要原因。)
一直都知道我跟这个姑娘的性格差异很大:听歌听不到一起、综艺影视不是一路、兴趣爱好完全不相关;我讨论问题喜欢条分缕析,她认为“那么啰嗦干嘛,结论不就一句话吗“;跟另外两个孩子相比她也不是太开得起玩笑的人。其实两年来,我也大概摸出一些相处门道。
如果当时我真的想解决问题,就该照着她舒服的路子来,而不是我怎么舒服怎么说。我父母也觉得我完全没有必要那么生硬地处理,有些人就是接受不了别人拒绝。嘻嘻哈哈地糊弄过去,就是不给她做,她也不能怎样,她要抱怨就随她去。又不是要过一辈子的人,没必要把话说得那么明白。
所以我看似冷静地讨论问题,其实只是想发发脾气。想用judge的方式来宣泄,并且控制别人的行为,使它朝着我想要的方向转变。换句话说,我平时的“no judge”可能只是没影响到自己所以不说出来,当事情或人出现在我身边的时候,我就做不到 no judge。且这种judge成为了一种暴力沟通的手段,反倒影响了事情的解决。
-3-
而这件事成为了一个诱因,激发了另一场judge ——我开始反思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课题已经困扰我很多年了,但这种思考对我不是好事。
我对自己的接纳度很低,而且最近几年越活越有挫败感。我不是很有自信的人,能很轻易地列出自己的缺点,但说两个优点就得抓耳挠腮。这场争执更让我对自己的人际能力产生怀疑:关于我“高冷、疏离”的评价从来没断过,“刚认识和熟了之后完全不一样,是不是双重人格”的调侃从初中就伴随着我,马上就24了还是母胎solo而且乐在其中……于是我开始很认真地怀疑自己是不是有情感障碍。
这段时间看了一些书,了解了一些理论和方法,像模像样地分析自己,甚至痛哭流涕地去跟爸妈讨论原生家庭和童年对我的影响,弄得我爸妈特紧张。诚然,能获得动力去正视、解决自己的不足,去跟父母聊从来不敢聊的话题是个好事,但这个事完全不用这么激烈的反应。
前两天我妈说“我们当年学内科学的时候,每讲一个病就觉得自己多得了一种病”,我想起自己小学做那种心理测试结果就是“有较严重精神分裂倾向”。突然觉得这里边自己吓唬自己的成分特别多,其实本来没有多严重的问题,自己最近的所作所为还挺好笑的。就像那些星座分析,虽然有点统计学内容,但是写得特别概括,谁看都觉得“是我本人”。
我这种“自我反思”“严格要求”其实是一种judge。No judge不只是对外,还应该包括对自己的接纳和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活法,当追求进步变成一种苛责和自我厌弃的时候,当它是用来强迫改变的时候,就绝对不是什么好东西。Judge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不应该是产生伤害的武器。
-4-
根据《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不推荐这本书,觉得没讲到位,但有些话还不错),大家会对身边的人产生“投影”。一般状态下都能和平相处,如果你觉得别人身上有特别难以接受的点或者别人对你的评价让你难以接受时,说明你对自己的某个特点不接纳。这种过敏反应可能是怕展现出自己隐藏的特质和嫉妒别人可以肆无忌惮地做自己不能做的事。
由此,我会对室友的做法那么敏感大概是嫉妒。因为我要求自己“做个好人”,所以我没办法做哪些“损人利己”、不太占理的事。但我也知道这样省事、舒服,有潜在的愿望,只是一直在强力压制,所以我碰上了就不想让别人做成。像我一直念叨另一个姑娘吧唧嘴和乱摆东西,大概也是因为我从小被要求不能这么做,每次都挨训,所以看她能这么做有点嫉妒。
-5-
我们常说“自己做不到就别要求别人”,现在的问题是“自己做得到就可以强迫别人也做到”吗?
基于no judge的观点,答案是否定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客观条件,很多事情没有别人想得那么容易。每种特色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和合适的场景,需要适度控制。作为外人我们只有建议的权力,但“我做得到,你就该做得到”绝不是个合理的方式。
同样,与自己相处也不需要把别人认为好的特征、主流特征全安在自己身上,把别人不喜欢的那个自己全部掐死。我是高冷,可这同样让我看起来“不可亵玩”,规避了很多麻烦;我谨小慎微,可这让我处理问题细心、注重安全,能不出大错地活到现在。所有的特征都能找到它发挥作用的地方,得先接纳再利用,而不是乱judge、随意批斗。
当然这种不干涉也不是说要放飞自我或者惯着身边的人。前段时间去面试,有一个题目叫“如何看待自由和制度”,我觉得有异曲同工之处,答案都是一个字“度”。
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和规劝,用对的特征去面对对的状况。没有人能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人能绝对的正确。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讲的就是两种框架、两种需求的磨合,是在相互适应找到最合适的度,而”七十“正说明它从来不能一蹴而就。
人生最大的哲学也就在这个“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