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突然给我打电话。说她6岁的儿子小强这几天好像不太对劲。孩子老是半夜里做噩梦,大喊大叫着醒来,冷汗直冒,最近一个礼拜已经发生三次了。我一听这症状,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受到什么惊吓了。可闺蜜说最近家里没发生任何事情,没看恐怖片,家人没打骂孩子,问过学校老师说在学校也没有批评打骂,也没听说和谁打架之类的事情。
闺蜜百思不得其解。问我怎么办?
我能怎么办?我也不是医生,只有干着急啊。“那把孩子带出来散散心吧,没准儿就好了。就来我家吧,跟小美玩一玩。”我如此宽慰她。
小美是我女儿。俩孩子从小一起玩大,所以一见面就high上了。一眼望去,小强还跟以前一样,只是精神有点蔫蔫的,可能是睡不好,眼睛稍稍有点浮肿。
吃完饭,我提议带着俩孩子去游泳。天气太热,我正好刚办了游泳卡。小美很兴奋,嚷嚷着快走。可小强却不愿意去。“哥哥,去吧去吧,挺好玩的,带上我的水枪。”“我不会游泳,会呛水的,出不了气会很难受。”“我也不会,咱们有游泳圈啊。”“游泳圈万一破了呢,还是会被淹死。”“不会的,妈妈也在呢。”“妈妈也不会游泳,她要是下水救咱俩,妈妈也会淹死。”“不会的。”“反正我不去,我可不愿意成淹死鬼。”“淹死鬼?”“啊,淹死鬼可害怕了,眼睛凸出来,舌头掉出来,披头散发,全身被水泡的发白,肚子喝得滚圆。”“啊,这么可怕呀?我怎么不知道?”……
这个时候,我突然看见小强额头上冒汗了。家里开着空调,似乎没有这么热啊。我好像明白点了。孩子间的对话还在继续。我把闺蜜拉到一边,追问她淹死鬼的事情。
闺蜜不以为然的告诉我说,小强刚刚与小美的那段话就是前些日子她和孩子的对话。这有什么问题吗?我只不过是给他做了次夏天防止溺水的安全教育而已啊。
我拍了闺蜜一巴掌,你个挨千刀的,安全教育就安全教育吧,讲什么鬼故事。
“我没有讲鬼故事啊,我只是想让他印象深刻,让他深刻理解淹死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而已啊。这样他就不敢一个人下水了。”
看着闺蜜满脸茫然的样子,我真想敲碎她的榆木脑袋。到现在她都还不知道孩子最近的噩梦很可能就起始于她这份“良苦用心”。她跑偏了。这个安全教育本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避免溺水,如果溺水怎么自救,怎么救人方面,而她却一直在强调“淹死”,还栩栩如生的描绘了淹死鬼形象。这哪是安全教育,这是典型的恐怖教育啊。她不但成功的让孩子“再也不敢下水”,甚至已经上升到噩梦连连的地步了。
儿童安全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课。尤其在当今社会,安全教育更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家庭、学校和社会都给予了最大的关注。作为家长,爱子之心更深、护子之情更切,我们恨不得与孩子寸步不离,给予他100%的保护,确保他200%的安全。可面对孩子童真的双眼,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个世界上到底是好人多还是坏人多”?应怎样让他明白“人与人之间基本的游戏规则是信任还是防范”?又该在他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时给予多大的自由和空间?
在发生了小强事件之后,我也反省了一下我自己,在孩子的安全教育上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我发现我自己其实也做得很不好。
我一直非常关注走失儿童,对人贩子深恶痛绝,也很害怕自己的孩子走失。所以,我经常给孩子做这种如何防止走失,走失了怎么办的安全教育。孩子是单纯的,在我很严肃的给她上这一课的时候,她却冒出“怎么才能知道那是个坏人呢”、“我去哪里能找到皇后的毒苹果?这样我就能毒死坏人”、“我如果闭住眼睛装死是不是就骗过坏人了”这样童真的问题。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于是告诉她“除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外,你谁也不要相信,谁来接你放学你都不要跟他走”。“你一个人的时候,别人向你问路或者找你说话,你不要理睬,尤其是那种开着车的人,不要跟他聊天,以防别人把你拉到车上拐走”。“如果有人给你吃的,你千万别吃,不光是陌生人的东西不吃,熟人给的也不要”。我甚至在一天晚上的睡前谈话中告诉她:“如果真的有一天你和妈妈走散了,被坏人拐走了,你一定要记得你的名字叫王小美。坏人拐走小孩后常常要改掉小孩的名字,以防止被亲生父母找见,所以你一定要在心里记住自己的真正名字,这样等你长大了,才有机会找到真正的爸爸妈妈”。我记得很清楚,孩子听完我的这个“睡前故事”后,说“妈妈,别说了,我都浑身冒汗了。”我一摸,真的,背心都湿透了,孩子显然是高度紧张害怕的在听这个故事,在她5岁的小小脑袋瓜里,脑补了多少可怕的画面呀。
可见,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把安全教育变成了不安全教育。我们让孩子们感受到的不是保护与爱,而更多的是伤害。这个社会在我们的描述下变得那么“不安全”,那么可怕。这无疑将会让他们探索这个世界的脚步变得迟疑,影响他们身心的成长。
所以,告诫所有跟我一样爱子心切的父母们,安全教育请把握好度,请强调 “如何才能安全”,淡化“如果不安全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