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邓宁—克鲁格效应。邓宁—克鲁格效应的核心就是你经常不知道自己该知道些什么,不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有的人只读自己能“够得着”的书,这样容易只停留在自己认同的那个层面。
思:自从希望通过学习心理学,提高自己的认知以来,接触了好多自己看不懂的书,也买了两本比较专业的《人格心理学》和《心理学与生活》,看到里面的专业术语太多,就放下了。这就是邓宁—克鲁格效应,只喜欢读自己能理解的,看起来有点费劲的就不读了,这样就没有进步。
感:很多进步很快的人,都是能打破自己的舒适圈,往更深处探索的人。也是不害怕动脑的人。
行:把家里许多买回来束之高阁的书,整理出来,一本一本攻克。
“你又买书啦?”这句话自从我一进门,我老公看到我手里拿着两本书,不假思索地就脱口而出。
“咋叫又买书啦?买书不比你抽烟好吗?”进门没好话,一听他质问我,我当然不甘示弱,立即反唇相讥。
“不是说你不该买书,你看你就喜欢买,有许多书都没看,买回来就是个摆设。”他的语气虽然不太中听,倒也没有火药味。
“我买回来的书,都是听人介绍的,可读性很强,很有用的书。”我的语气也缓下来了。
“你喜欢就买吧,只是家里要不断地添书柜了。”每次我两口角,肯定以他服软收场。
“我以后尽量把家里的书看完再买,行了吧。”看他服软,我也不好再据理力争。
其实想想也是,很多书买回来,翻了几页,就束之高阁。
就比如,当我希望通过学习心理学,提高自己的认知以来,听老师介绍,说学习心理学,必须要看的两本书,《人格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就第一时间买回来了。
一开始还信誓旦旦地要把两本书啃下来,也列了每天的学习计划,结果不出一个星期,就因为读得太费劲而放弃了。
心理学上有个邓宁—克鲁格效应,也称邓克效应。就是你经常不知道自己该知道什么,不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
我就是只读自己能“够得着”的书,这样容易只停留在自己认同的那个层面。
这是一种认知偏差,历史上有很多知识分子都说过这方面的话。
达尔文说,无知比知识更容易招致自信。
罗素说,我们这个时代让人困扰的事之一是,那些对事确信无疑的人其实很蠢,而那些富有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却总是怀疑和优柔寡断。
而中国有句俗话说,一桶水不会响,半桶水响叮当也是这个意思。
反观我自己,我认为我读了一些书,其实真正难懂的,能提高我的认知的书我并没有读。
既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那就行动起来,等过了这段非常时期,把家里的书整理一下,一本一本攻克那些晦涩难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