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人们日常在做选择时,判别依据并非根据事物本身的价值,来排出高下,并在其中做出最优选择,而是更愿意将选项中看上去很相似的事物放到一起,排除/剔除不易对比的选项,然后再将容易比较的几个选项进行对比,挑选出最合适的选项;
有一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国家地理杂志已经发行了一年,而你是国家地理的忠实读者,这一年一只在关注国家地理杂志的内容,年初的时候,杂志社决定提前售卖杂志内容的阅读权限,这对比一本一本买要便宜很多,这对你来说是一个好消息,阅读权限有三种,A:电子版阅读全年权限500元、B全年纸质版杂志1000元、C全年纸质版杂志+电子版阅读权限1000元,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C,A和B很难分清那个价值更高,但是B与C很相似,而且很好比较,所以会忽略A,在B与C之间进行选择,而C的价值明显更高,所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C;
这样选择,似乎很有道理,因为这样可以快速的帮助我们进行选择,但是,当摆在我们面前的选项相似度很低,很难比较出高低,例如每天中午快到吃饭的时候,你总是会纠结,今天是去公司便宜的食堂呢?或者出去吃美味诱人的火锅,还是去吃街角那家很有特色的川菜店呢?每每这时,你都陷入无尽的思考,进入选择困难的情景中。
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们没有从问题的本质上去进行思考,例如:当人们在A商店买钢笔时,挑中一只十分满意的钢笔,价格为35元,但突然想到在B商店也有同样的一只钢笔,价格为25元,但是从A商店到B商店需要5分钟路程,那么是否会从A走到B商店买钢笔呢?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从A走B去买钢笔,节省着10元钱,也就是说,这10元钱在价值上是“值”5分钟的;再看另一种情景,你去买西服,你挑中了一件西服,价格为1500元,这时你的朋友说另一家商店也有同样一件西服,价格为1490元,但需要走5分钟才可以过去,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这家店买西服,而不愿意在花五分钟;这时为什么呢,10元还是10元,5分钟也还是5分钟,但是为什么突然选择突然就变了呢?
这时因为在第一种场景中,10元钱与35元钱属于同一类事物,与5分钟不是同一类事物,因此会将10元钱与35元做对比,认为花一些代价节省10元钱很“值得”;而第二种场景中,10元钱与1500元钱属于同一类事物,与5分钟不是同一类事物,我们将10元钱与1500元做了对比,认为花一些代价节省10元很“不值得”;但实际上,不管在哪一种场景中,我们都应当考虑的是“花5分钟节省10元钱是否值得”。
10元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清楚,面对诸多选择,清楚那些因素是我们最为看重的,要根据这些因素做出决断,而不能被旁枝末节蒙蔽了眼睛,陷入选择困难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