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千本小说会有怎样的效果?
92年大学毕业后,我在工地做业主代表。每到年底,工地停工,我便回到市区的单位坐办公室。我的岗位在工地,因此在办公室并没有什么具体工作要做,领导默许我可以自由活动,每隔几天来一次办公室就可以了。
我获得很多空闲时间,便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四川闲逛。有一天走进一家小书店,发现店里有很多我没读过的书,于是就买了几本看。几本书看下来,我发现自己对文学类书籍有兴趣。
我租住在一个郊区的农家小院二楼,也是那栋小楼唯一的租户。房东是做生意的,白天的院子基本上只有我一个人,非常安静。我便没日没夜地读,从诗集到小说到散文集,甚至延伸到文学理论和美学著作。时间久了,我发现我对小说的兴趣更大一些。这可能和我小时候读过一些古典名著有关。父亲比较爱书,尽管经济窘迫,但每年都会买几本。从小学的时候,寒暑假我都会从木箱子里翻出那些书,这些书虽然难懂,但我依然读得津津有味。比如《三言两拍》、竖排的《古文观止》、《孙子兵法》等,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我只好跳过去。八几年能看到《家》、《封神演义》这样的书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我算是在懵懂时期,获得了浅层次的文学熏陶。
我的小说兴趣被激发出来。作为单身汉,我的工资也没有地方花,我全用到买书上去了。不但在书店买书,还到处找旧书摊。在旧书摊挑书其实是个技术活,在摊主的监督下,只能短时间翻阅,然后买下,这需要很好的眼光。我当时的眼光已经比较敏锐了,往往可以在一堆破烂的图书中,发现几本无人光顾的好书,价格还非常便宜,那种满足是书店购书不可比拟的。当然也会买了一些比较烂的书,回家草草翻阅便丢在角落。
通常我一次买两三本书,然后在两三天内通宵达旦地读完,如此下来,一年差不多可以精读三五十本,快速阅读两百多本。两年下来,我至少读了五百本小说,还有一些和文学相关的图书。
后来因为工作忙了、调动、成家立业等原因,读的书就比较少了,但每年十本二十本还是会读。
2003年,因为泡本地的一个文学论坛,偶遇几位作家老师,他们鼓励我写作。听从他们的建议,我尝试写了几篇,没想到竟然被报刊发表了。我的读书热情再度被点燃,那一年我差不多读了五十本左右的名著。
如今我已经毕业二十多年,没有详细统计,读的文学书应该有千本,其中小说占大多数,散文集几十本,理论书小部分,自我感觉文学鉴赏力得到很大提升。很多时候,即便是不了解的作家或者匿名的写作者,他的作品我只需要半小时的阅读,便可分辨高下优劣,很少看走眼。作协的老师们鼓励我写书评,也发表了一些书评。只是我兴趣在小说写作,而不是书评,并没有坚持下去。
前年,我开始长篇小说的创作,依然会觉得阅读面不够宽,补读了一些以前忽视的名著和哲学专著。我的感受是,要成为很好的鉴赏者,两百本小说是个门槛,必须跨过去,而小说写作者,阅读量应该更大一些才可以,没有好的鉴赏力,也很难写得好。另外,还必须读一些文学史、心理学、美学史(或美学原著)等,方可搭建一个文学体系,形成较为完备的文学观。
(我也为大家列过几个书单,大家可以查看一下。)
发于《新安晚报》2018,有修改。
附:这两年名著➕美学也听了1500小时(另一半1500小时听的是乱七八糟的东西)
寻虎文学社群的成绩
社群已运行15个多月,点评文章近940篇(其中学员约440篇),在线即时反馈点评33万多字(含互动交流),内部讲座计20堂课,千聊讲座十堂课,七堂美学课(全网首创)。创新高效、切中要害、查找短板、提供指导的教练式专业点评,赢得了小伙伴们的喜爱;社群公众号已常态化运转,纯文学,有营养;开展了7次比赛、共读活动;邀请专家讲座4次;出版作品集1本;
组织编写故事集6本(有稿酬和署名)‖成功组织了报刊及专业文学公众号投稿,被录用36篇。
社群内刊发行两期。
写作全链条服务项目11项全打通(含不定期的)。社群已形成较大的影响力,纯粹的文学立场是社群的定位,系统化提升是内部培训的特色。
更重要的是,60名学员中产生了一名省级作协会员!一名市会员,一名县会员,3名文学杂志签约作家。有位同学获得了青年文学大赛二等奖。
(截止2021年7月已产生2名省作家5名市作家)
更多精彩在公众号:寻虎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