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深刻地体会到:学习要从搞清楚一个词的「定义」开始,把构成「定义」句子里的每一个词语拆出来理解,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深意和逻辑关系。
再次向华楠老师课上讲道这句话致敬:“我们要做一个工作的时候,我们要使用一个词语的时候,我们的方法是首先把这个词语定义下来,我们才能实现标准化。”
此刻,我理解了自己过去会有:我学了、看了、听了、理解了,但是在实践中依然无法正确地运用出来的原因是:我缺少对「定义」的理解,从而无法实现拆解,以及理清理论中每一个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今天我对「文化母体」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里我深刻地感受到,细节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浮现出来,也就是说,一开始我在看,但是什么也没看见。这个过程很像,当我看到一棵树,只是“噢,这里有一颗树”;对这个树盯得时间久了,看到了树的主枝干;再盯得久一些,看到了树里面的枝干,再盯着久一些,才渐渐看到,原来这条枝干是这样延伸到那里的,好神奇……
华楠老师课上讲道:“这16字咒针对的就是媒介沟通与大众传播。(创意就是媒介沟通与大众传播的符号化解决方案。)”
今天我明白了,「品牌16字咒」(绰号)也就是「超级符号原理」(本名)是解决「媒介沟通」与『大众传播』问题的方法论,它的成果物是:一套符号系统,而这一套「符号系统」就是创意产业生产出的『创意产品』,最终交付给甲方的成果。
「超级符号原理」的核心由4个词,16个字组成,即:文化母体、购买理由、超级符号、货架思维。
华楠老师课上讲道:“文化母体是适应这个世界运行的循环规律,地球绕着太阳转,有了一年四季。地球自己要自转,然后有了白天晚上,所以地球上的植物动物它都按照一年四季白天晚上来运行,人类社会生活也是这样的。”
这里让我明白,在人类社会生活这个范畴里,「文化母体」可以直接理解为:人类社会生活运行的规律。所有人/生命,都在这套规律的运行中活着,社会活动、文化也是在这套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所以,对于『做生意』、「卖产品」这样小小的人类活动来说,也必然是在这套大的规律下运行。
我们完全活在「文化母体」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里,无法有任何的挣脱,因为这是「星体运行」带来的结果。
华楠老师讲道:“任何一个产品,任何一个生意都是处于一个特定的文化母体当中的。你把这个文化母体清晰地描述出来,你就会有你清晰的应对方式。”
在这里,我看到任何生意、产品、人类活动都在「文化母体」里,不同的是,文化母体在这里更具体为「特定的」一套剧本、一个场景、一个画面。比如,只有乘坐地铁通勤的这群人才会出现在地铁站门口的包子铺前买包子,开车通勤的人就不会。
所以,把这个『特定的』文化母体,那个剧本、那个场景、那个画面描述出来,就清晰了这个场景中人的状态,然后根据「特定的」人的状态进行产品研发。比如,快餐店无需下车取餐的窗口就是为开车的人群提供的特定「产品研发」。因为知道开车的这群人,把车停到车位,下车进入店内,点餐取餐的过程很繁琐,所以就提供了这样一种更便捷的服务,也提高了产品销售的效率。
那么接下来的课题是:我找出了特定的文化母体,清楚这个场景中的人的状态,我要如何让他们知道我能提供他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呢?这就是『购买理由』存在的目的。